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424天,18.3齐景公待孔子

《论语》学习第424天,18.3齐景公待孔子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10-15 08:05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24天

    原文阅读: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讲解: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遇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的待遇,我做不到,我可以用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随后又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启发思考:

            前面在《论语·颜渊》中学过,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齐景公知道孔子是个大才,想任用他治理齐国,还想封地给他。齐景公和群臣商量给孔子什么待遇时,以鲁国的三卿来做参照。鲁国三卿,季氏是上卿,最尊贵,鲁君对他礼遇最隆重。孟氏是下卿,也是重臣。齐景公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我做不到,按孟氏的待遇又不够重视,就在季孟之间吧!

          但是齐景公任用孔子的想法,遭到了齐国大夫们的强烈反对,包括齐国名臣晏婴,都明确对孔子表示否定。为什么呢?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在齐国期间,齐景公先后两次向他征询为政策略,他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在现实生活中,君与臣、父与子是两种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对于安定内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用“君臣父子”四组叠字作为回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国君要有与国君名分相符的行状和作为,臣属要有与臣属名分相符的行状和作为,父亲要有与父亲名分相符的行状和作为,儿子要有与儿子名分相符的行状和作为。君臣父子都要恪守其道,遵从礼制,尽到与自己名分相符的义务,做好与自己名分相符的事情,循名责实,各安其分。

          当时齐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以齐景公为首的公室贵族腐朽没落,渐失民心,而以陈文子为首的陈氏集团则采取让利于民的手段笼络民心,日渐坐大,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日益严重。此外,齐景公晚年讳言立嗣,群公子名分不清,行为不当,争斗不已,“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齐景公自己也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国君的名分和地位守不住,权力就守不住,以后连吃饭都难以保证,所以他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提出君臣父子各循其名、各安其分的“正名”主张确实是判断精准,切中时弊。齐景公非常认同和赞赏,他连称“善哉”,并打算重用孔子,“以季、孟之间待之”。 然而,孔子的“正名”主张却受到晏婴等人的强烈反对,齐景公也就动摇了,不得不弃用孔子。

            孔子当然也清楚齐国当下的政局和形势,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被拒绝的经历。此时孔子尚不到四十岁,正年富力强、信心满满。天下之大,还怕没有我的容身之所?于是干脆利落地走了。

          当然,如果齐景公能够把孔子的主张付诸实施,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矛盾,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礼乐制度崩坏的真正原因是当时社会秩序已经发生深刻的根本性改变,旧有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孔子所提出的“正名”主张当时必定无法实施。不过,在后世两千多年,在社会秩序不断地重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孔子所设想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已经融入中国社会建构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424天,18.3齐景公待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wp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