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开岭曾说:
“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乍听不可思议,因为在这个讲究“社会性”的当下,人际关系似乎变得越发重要,甚至与实力相当。
所以当下的我们会自然生发出各种,为跟风追潮流而做出的盲目从众“选择”。
最近很流行的东西,哪怕不适合,也要买;同事都聊的话题,就算不了解,问度娘也要加入;大家都参加的活动,即使再没兴趣,也要参加......
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俄罗斯方块教会了我们: 如果你合群就会消失。”
而我们也的确不可否认,当个人置身于群体之中,很多时候就是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会患上“假装合群”的病。
01
“合群有时也是一种内耗”
综艺《奇葩说》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当时对这一问题很火的一个论断是:“改”,说明“不合群”是一种问题,并且是错误的,需要改正。可“不合群”并不是错,所以这个命题从根本上讲,就是个伪命题。
对此,不能赞同更多。
诚然,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我们并不太可能真的远离人群独自生存,但为了所谓“合群”,我们肯定也做过这样的事吧:
“你下班后想回家,一个人做饭追剧安安静静待会儿,却因为不好意思推脱同事邀约,而去聚会;
你想工作之余提升自己,学习技能,因为大家都在吃喝玩乐,你突然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想想也就放弃了努力;
你讨厌八卦、不粉爱豆,却因为怕跟同事疏远,而强迫自己跟风……”
可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只为了融于一个不合适的群,就是一种“合群”吗?
这只是一种对自我的消耗。
其实,合群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必要。
我们根本不用为了迎合别人而勉强自己扬起嘴角,也不必为了盲目迎合而浪费时间,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安安静静的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真正的合群也不是一味迎合别人,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舒适圈子。然后,你会发现,特立独行、“不合群”的你反而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02
你未必是真的“不合群”
刚入职场时,我也很信奉“合群”即真理论,所以,当办公室同事谈论奢侈品、明星八卦时,我也希望能够加入,以期尽快融入大家。
一开始的我,以为自己融入的挺好。
直到后来,我慢慢发现大家谈论的,还是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甚至他们还有另外的小群,有时明明只是一起点外卖这样的小事,他们还是不愿意带着你。
然后我才渐渐明白,要融入一个群体,远远不是迎合那么简单。
你不得不承认,圈子靠的不是委曲求全的乞讨,更多靠的是自身的魅力、共性及相互吸引。
作家连岳曾说:
“不要担心没有人脉,要担心自己没有成长。”
好人脉是吸引过来的,你有多少价值,就有多少人脉。
优秀的人,根本不用合群,他们在独处时强大自我、增进力量,像一团光芒吸引着其他人向他门靠近,他们自身就是稳定的光源。
但如果是那些低层次的,不利于个人成长,还会用群体的“羊群效应”拉低你思维方式和认知圈子的,那真的没必要去合。
并不是所有的合群都会带来快乐,不适合自己的圈子,就不要硬挤了。我们不妨去享受独处的快乐,努力过好每一天,当遇到合适的圈子,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生活。
03
不是所有“不合群”都值得提倡
梁朝伟和刘嘉玲是娱乐圈的一对模范夫妇,也是性格天差地别的一对。
刘嘉玲喜欢热闹,但梁朝伟从不参加,不是无趣,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只是把最重要的时间,留给了最重要的事情,和最珍贵的人。
他敢于不合群,更敢于明确地跟别人说不。
但这不是说,所有的“不合群”都是好事。
比如:
“有时回家也没事,但作为一个社恐,不想也不敢迈出那一次次,拉近自己与大家距离的机会,还安慰自己说,我只是不喜欢热闹而已。”
但实际上呢?
很多人拒绝了公司聚会、朋友邀约、合作方的饭局,却一个人躺在家里睡觉打游戏。
诚然,我们不必事事“合群”,但真正的不合群,是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自知力的。
你不仅需要克制空白时间的各种欲望,还要和自己的懒散和惰性作斗争,更要合理规划自己接下来的时间安排,甚至还需要一点点的时间管理技巧。
除此之外,在去除了大量冗杂的事物和不必要的人际关系外,也要给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给空白时间合理填充。
换句话说:对于自身而言,其他事情都无关紧要,且能安排处理好。
这才是最智慧的“不合群”。
否则,我还是劝你保留有分寸感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