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我们以为快乐会是孩子的全部。
我们以为,只要当前为孩子制造更多的快乐,那么,他现在的、未来的生活就会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和幸福的感受。
我们以为当前积累的快乐将永远停留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我们更坚信孩子的生活里,可以只有快乐,而那些与快乐无关的情绪,最好永远不要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无限制的共情、尊重、解释和开导,都只为孩子获得快乐而远离其他的情绪。
然而,快乐并不是孩子,孩子也并不是快乐。
快乐只是孩子拥有的一部分——而已。
留心观察孩子,他们总是在变,即便在让他们最快乐的活动中,他们依然变得快乐,变得生气,变得纠缠,变得愤怒和悲伤。
“如果他不快乐,怎么办?”
由这个话语,我们可以轻易读出它隐藏的意图——我们比孩子还害怕他不快乐。
不快乐,那就悲伤吧。
不快乐,那就哭泣吧。
快乐的是孩子,悲伤的也是孩子。哭泣又何妨,不舒服又何妨?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味追逐快乐的孩子,内心里却有着极不快乐的无聊和无所事事。
当在不快乐的情境中,这些孩子伴随着出现的是深深的空虚、自我贬低和自我转移,同时展现出更多的自我限制。
有一位妈妈,对孩子抱有强烈的爱的动机。
一直以追逐快乐、自由自在为教养观念。
在妈妈实行的“规则”下,孩子都很舒服很快乐。
因此,到了入学年龄的时候,妈妈担心无法适应小学校园而继续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快乐着。
当谈及孩子的种种不合作与行为的过激自我的时候,妈妈表示:“我的孩子其实挺好的,老师也这样说,只是需要找到一个理解他的老师!”
我感慨,一个原本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孩子,所有的选择变成了唯一的选择。
因此而导致的限制也增加了——生活的、工作的、如今的、未来的限制都增加了,在每个层面,他都只能寻找唯一。
工作室有位女孩子对她的同伴说:“你站远一点,我手上的泥巴很脏的!”
她的女同伴小心翼翼地拖着裙子往远处挪动。
我总认为手上粘着脏泥巴的女孩子,内心里有巨大的喜悦,她可以从纠结和无奈甚至委屈当中重拾喜悦的生机,而且一无所惧。
然而,对于其他女孩子或者家长来说,她们却急于表示“这很脏”而逃得远远的,并因此来指责或者嘲笑手上有脏泥巴的孩子,她们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她们的制约在哪里。
也许,要让她们情绪失控或者行为失控,只需要一点点的泥巴而已。
生命便是如此,能承认自己的生活是有沮丧无奈,需要的勇气和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信任。
生活便是如此,假装生活是一尘不染的,拒绝遭遇苦痛,极力逃避委屈,到头来生活可能反而充满了无奈愤怒,并且在心里生根发芽。
快乐,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生命的障碍,无需克服。
但纠结却可能是人的障碍,计较也是,妒忌和恐惧都是。
一旦你不能克服纠结,也无法释怀妒忌和计较,你的生活将实实在在地受到影响,在快乐之外,你将无法立足。
鼓励孩子和自己生命的各种情绪在一起,而不是和快乐终日缠绵。
真正的生命力存在于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当中,我们鼓励孩子去发掘当下的悲伤喜悦愤怒或者恐惧当中积极的力量。
我们需要孩子拥有快乐,但快乐本身不会获得快乐,快乐更来自于克服恐惧、理解悲伤、调节愤怒和享受喜悦当中。
当孩子不能与这些能量相处,快乐都不会真正产生,更不可能随时获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