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麦黄的时候,嘎咕虫就来了,开始“嘎咕嘎咕”地叫,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稭馍。稭馍也叫煎馍,是通化一带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据我所知,通化、孝原就有好几个摊煎馍的好手,皆为五十多岁的老太太。
摊煎馍需要技术,也需要时间和耐性,急性子人是不会把煎馍摊好的。首先把面粉或杂面和成稀糊糊,再加上剁碎的椒叶、食盐、酵母粉,有的还加上鸡蛋,搅匀。稠了不行,稀亦不行,稀稠要合适,万事皆有度,煎馍尤如此。
约过上半小时到一小时,便可以开摊了,两人配合最好,一个摊,一个专司烧麦秸,利火的人一人也可以。原来多用翘子锅,这种锅底浅而宽,便于操作,翻个时也好翻,摊出的煎馍也大。锅早早洗净凉干,抹上一点油,在锅底烧上一把麦秸,舀上一勺稀糊顺锅环形而倒,趁面糊未干用小铲略加修补,遂成圆形煎馍一张,稍待片刻,用铲子翻个个,俄而一个煎馍就成形了,看着金黄煎馍上虚虚的小孔,闻着煎馍散发出来椒叶特有的香味,顿时教人口中生津,肚里生饥。一把麦秸恰能烙好一个煎馍,不多不少刚刚好。会摊的一摊一个,一摊一个,一会功夫,就摊一盆。不会摊的,摊不成景,此时判断主妇麻利不麻利,立竿见影。
后来,把鏊子放在蜂窝煤炉子上来摊,比用锅简单了好多。现在更可用电饼铛来摊,愈加方便。集市上专业卖煎馍的,用煤气加热,上面圆盘如鏊,且可旋转,愈加专业和快速。
刚做好的煎馍,薄薄的,软软的,蘸上少许刚做好的油泼蒜秦椒,有的还就上一口葱,趁热往嘴里一塞,顿时两颊生津,香味浓浓,椒叶的香、蒜香、秦椒香数香合一,共同刺激着人的味蕾,美的太太哩!一口气吃上三四个,尚不过瘾,但碍于客人身份不好意思放开肚皮享受这人间美味,以免教人说是憨憨。煎膜粗细粮搭配,营养丰富,筋道耐嚼,容易消化老少咸宜。
通化一带讲究麦收之后摊煎馍,大致是因为这个时候麦子收了,相对闲一些了,丈母娘会邀请女儿女婿“走麦罢”,此时多以煎饼等诸多美味来犒劳一麦天下大力气帮忙的半子女婿,回去之时还会给亲家带上五至七张,让亲家也尝尝,足见煎馍之味美。现在收麦用收割机了,几天就收完且晒好归仓了,但新女婿还会“走麦罢”,还会吃煎馍。老女婿不过麦罢节了,但只要想吃,集市上一元一张全年都可买到,不过我总觉得,只有嘎咕虫叫的时候,即收麦前后的煎馍最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