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大发国难财,使得他们家的财富可以富可敌国。这件事教科书当中往往讲得比较简单,只是简单地说他大发国难财。那是怎么发的国难财呢?
第一,最常规最普通的操作就是公款私用、公私不分。这种公款私用的现象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国民政府的国库几乎形同这四大家族(蒋、陈、宋、孔)的私人钱包一样,没钱了就可以到里面拿,里面没钱了,就开印刷机印钱。在这些人当中孔祥熙他又处于一个最为便利的位置,因为他是中华民国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行长。首先他是财政部部长,掌握着财政经费的拨付、使用权力。然后他是中央银行行长,掌握着印钞票的权利。第三他还是行政院的副院长,掌握着一定的行政权力。这几个官衔全部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么就是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倒来倒去就把这些公款全部倒到自己家里去了。他们家现在需要用钱,首先可以在财政部先发起个申请,拟拨付行政院孔院长20万秘密经费使用,因为财政部部长就是他自己,肯定是同意拨付。然后钱就到行政院去了,那么行政院的孔院长收到了没有?收到了呀。那还是孔祥熙自己。就这么倒来倒去,利用国库的钱去支付他们家巨额的支出和消费。
第二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叫做侵吞、侵蚀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工业资本。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土不断地沦陷,在沦陷区里面,有很多民族工业,它必须内迁到大后方来。因为那些工业如果不迁过来的话,那么基本上上那些工厂、设备就等于是留给了日本人。所以,为了不把这些东西留给日本人,我们必须内迁大面积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家、民族企业到重庆、西南等后方来。这其实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工业的爱国史。全部迁到西南后方来稳定之后,刚刚开始开工、投入生产之后,又要面对的是这些官僚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以孔祥熙为代表的这种利用行政垄断力的官僚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不断地去侵蚀,把大量的这种民族资本家的民族工业据为己有,去蚕食他们以敛聚巨额的资产。曾经有一个英国的报纸,这样评价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这种民族工业的内迁史,它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的爱国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那些官僚资产阶级的狂欢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