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师父的时候,我眼睛都看直了。她穿一身褐色海青走过来,我都感觉有点恍惚,这不是尼姑庵里的师太吗?这师太是走错地方了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出家人是不问世事,古庙伴青灯的修行者,不可能跑商场来闲逛吧?
师父过来就是购物的。她说要出一趟远门,需要一个大点的行李箱,前后不到五分钟时间,买了一个7千多布面的行李箱。就这样的机缘我们认识了。师父经常过来这边购买生活用品 ,她买的那些商品单价都高得令人咋舌。渐渐的,我们熟识了。偶尔她也给我带点吃的喝的过来,譬如台湾带过来的手磨咖啡,各种小点心,或者进口的手工香皂,包装很精致的手霜……在我工作不忙的时候,我都会跟师父聊聊闲篇,对于我来说,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朋友。而且我也很乐意有这么个朋友。
一次师父说她的佛堂装修好了,我提议找个时间庆祝一下。于是,在一个我休息的日子,我们相约去了一家据说是提前一个礼拜才能预订到的私人会所吃饭。生平第一次去了一个有着路易十四风格的地方包场用餐,第一次知道素食餐从食器到食材完全就是视觉享受和味蕾的绽放。
师父真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她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出家人的一些固化印象。师父长年累月都穿一身或黑色或褐色海青,手腕带有一串小叶紫檀佛珠,有时候也带一块造型独特的蜜蜡,头顶6个清晰戒疤,皮肤很白,五官端正,虽然说话一口软软的台湾腔,但走哪都气场十足。吃的用的都极其讲究,实实在在是过得讲究之人。她心情好的时候,也会拿我打趣,说我“土”。这要换另外一个人这么说,我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师父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家了,现在有自己的佛堂,我也常去佛堂喝茶,读心经,金刚经。师父每年出去一段时间去寺庙打禅七,都会叮嘱我有空去佛堂打扫一下,给绿植换换水。我喜欢佛堂那种简洁,雅致,极具深邃禅意的风格,进去就心神俱安。
师父回台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回再来这个城市,她走的时候说,一切随缘。前段时间,我因为家庭琐碎事情,总感觉一口气堵在胸口。难受之余像个祥林嫂一样,逮住一个人就想大倒苦水,诉说自己的憋屈。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谁劝都没用,感觉对方就完全没办法说服我。一天,在微信上我把我眼前的苦恼对师父说了一下,师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小问题不用多想,要放下,如果大的事情,那就要平常心看待。一件事情你要想大,它就会无限放大,如果是要想到缩小,就一定会缩小。你要想到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什么都没有。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你那个家庭矛盾,想往好的方面去想就一定是好,想往不好的一面去想就一定是不好,都不想就一定没事,想了就多事”。师父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胸中多日压抑的一口怨气就瞬间烟消云散。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时候,师父还在这个城市的每一天,真的是在方方面面教给我很多。就像她说的,缘聚要珍惜,缘尽落入人海中就什么都没了。师父有她的故事,有她的个性,有她的睿智……我没有办法完完整整把这样的一个出家人勾画得栩栩如生,多少让自己有些沮丧!
经常想到师父,我不是一个居士,也不是一个多虔诚的佛教徒。我也并没把她当出家人来看,虽然这一点她有多次强调过。我依然固执的认为她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就是好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