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意志不够坚定时,看什么都灰心丧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不得。
对啊!也许就像那位肿瘤科医生所言,奎妮已经死了。这样执着地走下去毫无意义。再说离家的日子越长,他越是思念戴维和莫琳。
在行走的第二十六天,哈罗德决定再次打电话到疗养院确认,奎妮是否还在等他。
接电话的那位护士告诉他,自从奎妮知道有个人要徒步来探望她时,身体的状况明显好了很多,偶尔还能抬起头来,看他寄来的明信片!她一直在等你。
真的吗?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哈罗德又重现了笑容,对,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他把给妻子莫琳买的礼物和自己的钱包一并寄回了家,一场真正的朝圣至此开始。
不用再花钱住旅店,买食物。晚上困了就在捡来的睡袋休息;饿了就会向人寻求帮助。
给予和馈赠之间同样伟大。他也会把自己仅有的东西,如洗衣粉、手电筒、胶布等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哈罗德明白了这场旅程的真谛。他既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这个伟大的事物。
好像他等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走这一趟,他不在乎自己走了多远,只要还在向前走。
消息不知是怎样走漏的,电视、报纸大肆宣传他的事迹。一路上碰见的很多人都乐意施予援手;就连迎面碰上的汽车也给他竖大姆指;街边老人会为他跳舞;还有人要求和他拍照、签名……
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和戴维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要和他一起去贝里克郡,跟着有一条小狗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越来越多的追随者慕名而来,有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中年妇女、辍学的学生、刚失去妻子的青年……
他们的队伍愈来愈庞大,好像人越多,信念就越强大。
刚开始,哈罗德还能为有这样一群同伴而感动,可渐渐人多了,矛盾就多了,进程也就慢了。
而且这群人中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懂他,他就如站在人群中,依然孤身一人。
朝圣者们的初衷好像变了味,有的人大肆渲染这次行走,有的人做了记录,还有的人叫来了记者。他们更像一群华丽商演的小丑,声势浩大,引人注目。
他实在是烦了,让大部队先行离开去贝里克郡。他则一个人在路途中来回折腾,完全迷失了方向。眼前甚至会出现幻觉,父亲、戴维、和陌生的阿姨们接踵而来。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他到不了了,永远也到不了了。”
可是突然又记起戴维是怎么因为抑郁症自杀;莫琳是怎么埋怨他,搬去客卧;奎妮为了替他闯进酿酒厂做坏事背了黑锅。他还欠奎妮一个道歉和谢谢没说。
他得走,奎妮一定还在等他。
终于在历时87天,走了627英里以后,到达了圣伯纳丁疗养院。
奎妮变成了形同槁木的女人:像一个怪物一般有两个脑袋,肿瘤大的从她的颧骨上长了出来,挤得她右眼睁不开,舌头也已经割去,不能说话。
他吓得惊呆了,“这就是我坚持下来的意义吗?我的拖延,只加重了她身体的病痛,真是残忍至极。”悲伤占据了哈罗德的内心。
奎妮还是离开了人世,她走得很安详,脸上挂满了笑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记起了这个老朋友――哈罗德,他是个大好人。
莫琳赶来了,同哈罗德一起参加了奎妮的葬礼。
之后,他们去了海边。阳光下,哈罗德还是那个当初壮硕的小伙子,往事历历在目,他们的心贴近了,笑得那么大声。
我想一个人的朝圣,不仅是主人公为了救助好友的一次高尚行动,也是主人公自我救赎的一次重新出发。
如果没有这次经历,他就不会和妻子重归于好,就不会在离开彼此的日子里,意识到对方是珍贵的存在。失而复得的爱情,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价值的吗?
重新养育一种东西的感觉,真好。愿我们珍惜当下,珍惜那些不起眼的,却弥足珍贵的东西,把人生活得充实,活得豁达。
感谢文学。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