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资治通鉴》,全书12本,是文言文写的,读起来很吃力,但却越读越有兴趣。很多历史事件,上学时也学过,但当时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学校里总是要求背诵。再有趣的故事,反复背诵,也会变得厌烦;再好听的音乐,设为闹铃,也会变得刺耳。美好的事物如果嫁接在痛苦的感觉之上,便不再美好,这让我反思了我们在学习二胡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很多人认为,学习二胡,关键在于多练,遇到难点,单拿出来反复练、专门练。但我认为,学习二胡,关键在于多拉,遇到难点,暂时跳过,或降低标准。
至少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多练,未必是一个好的方法。
一来,多练是枯燥的,久未见效,心必生厌。一个专业人员能够长久坚持并取得成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业余爱好者仅凭努力所能够企及的。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反馈,放弃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事实上,初学者学习二胡,学一年而放弃者,十之八九。
二来,不是所有的难点,都可以通过多练来解决。只有基础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够通过多练来实现单点突破。我们提不起100斤的重物,并不是提100斤的次数少了,而是因为提90斤的次数还不够多。
所以我认为,学习二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拉。我们可以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以一个适合自己的速度,将里面所有的谱子,从头到尾通拉一遍。这个过程,比较容易坚持,因为几乎每一首曲子,甚至是练习曲,都会有一段优美的旋律,而优美的旋律,是对二胡初学者的唯一奖赏,这会使得你想要将整本书再拉上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
《资治通鉴》我已经读了快两本,虽然算不上爱不释手,但经常会有想再多看一会儿的想法。司马光的文笔了得,很多句子非常优美,读来似有一种韵律,让人意犹未尽,所以我决定读完后要再读一遍,这不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我发自内心的渴望。初读会其意,再读品其味。
在多拉曲谱时,也并非随心所欲,我认为要把握两个标准。
一是音准要基本正确。就像看书一样,至少字要基本认识,这才读得下去。
二是节奏要基本正确。古人说:“声成文,谓之音”。这个成文,我理解就是成旋律。而节奏是构成旋律的基础,如果节奏不对,那就只是在练习发声,而不是在学习音乐。
以上就是我通过读《资治通鉴》所悟到的一些学习二胡的方法,还未来得及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希望能与大家继续交流探讨。
我还将《资治通鉴》推荐给了其他朋友阅读,朋友问,都说读史可以明智,可读完之后都忘了,如何明智呢?我想了想说,也许就像下棋一样,我们想不起来每盘棋是怎么下的,但是当下了上百盘、上千盘后,棋艺却提高了。
那如果我们拉了上百首、上千首曲谱之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