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年,大明王朝举子们的全国会试结束,当朝状元公之子王阳明又一次榜上无名。说起这王阳明,此时不是等闲之辈,1493年春天,他已参加过一次这样的考试,那次落第后,许多人都感到不应该,京城里的一些达官贵人都到王宅里去安慰他,甚至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我们也可以想见,考试以前的王阳明,已经承担了人们多重的期待,按李宰相的揣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做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也真不含糊,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以至在座的诸位大老,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就是这个天才,没想到再次考试又失败了,按一般人的心理推测,这压力太大了,当时跟王阳明同舍的一位考生也落第了,感到无脸见人,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显出了其心不为物役的力量。
当然,王阳明内心强大到面对会试不第,依然从容不迫!当然,后来还是考取了功名,成为国家栋梁!
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就是这位对心的力量有所体悟的王阳明,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难,1506年2月,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权奸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干驿丞,这年王阳明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1508年春天,他终于到了龙场,在龙场艰难困苦的三年里,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
一开始,他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了,但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格物致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内心强大,才能不记得失!
1519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江西的宁王朱辰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事后,王阳明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差一点被诬告谋反杀头。
一般人处此状况,大多是会忧愤难平的,但王阳明却能从容化解。经过这样的变故,他更加坚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他给学生的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王阳明内心强大,也极大的影响自己的学生。他有个学生叫聂豹,晚年曾被谤逮捕下狱,锦衣卫来抓他时,他从容镇静,毫无惊恐之态,时人无不叹服,这就是一个有心学修养的人的受用之处,也是其做人牛气的地方。当心学在中国大地上逐步传播普及之后,聂豹并不是一个孤例,而是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王阳明曾曰:“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有一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如此充盈的感情。
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盘针的时候了。
王阳明心学哲学,相对于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领域,是一种新的思维角度、一种新的生活范式。
王阳明心学在以后发展为有心即理、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一学说,高扬了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
回归初心不改初心不忘初心,保持定力和活力,把王阳明的心学践行到生活工作和待人处事中,散发人性本来的光辉,舒展的行走!
心学|王阳明二三事见证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