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旳太阳,在云堆上打了个滚,躲在里面不肯出来。
眼前的大山,静静的耸立着。
一条白色的水泥路,从山脚开始盘绕,爬上山腰,跨过山肩,伸进看不见的云深处,像极了被白线紧勒着的粽子。
这座山叫正林山。
地图上寻去,它就是在湘西与黔东交汇线上一个小小的的点,一点都不显眼。
正林山山脚下,走进去看,这里却是另一番天地。
200户人家的小寨,就就镶嵌在山肩窝子里,稀稀拉拉的木房散落在山下坝子周围。小小的村子,因为距离公路远,一直以来,都是独立自居,自然繁衍生息。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村子里一户人家。
这家人兄弟六人,姐妹两人,加上父母,应该在这个村算大家庭了。
在公社时代,抢工分,集体生产是常态,这家人的优势不需说。因为劳动力多,人人都挣工分,每年分到的粮食都多,家人吃饭没问题。平常日子,能吃上大碗白米饭就有他家。
这非常令人羡慕。
真的,没吃饱的年代,有人就强,啥都有。
至少,村里分肉的时候,只有他家能煮一大锅。还有,人家一点都不缺柴火烧,几兄弟一人一趟,就能抵别的人家几天累死累活的量。
因此,村里都有一个理念,多生娃儿多享福!
你知道的,这样的想法不会维持多长的。
因为什么?
分田下户后,人多吃得就多。人少的户,只要勤快些,干一年吃两年绝对没问题。而他家,每年刚好够。
再后来,外出打工潮来临,因为他家出了农活。啥都不会做,劣势更加明显了。
没有办法,几兄弟要结婚,要成家,要添丁进口,就吵着分家。
老大老三老五老六没结婚,与父母还是一户,老二老四找到了媳妇,各自呆在一边。
我们不看结婚的这两个兄弟,我们继续关注呆在一起的一家10口人。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家里困难,两个姊妹都自己寻到了出路。就剩下没结婚的的4个兄弟和父母讨生活。
只要勤快,肯定不会被饿死。只有勤快,才能维持这家人的生活。
老大,很勤快。村里啥活都接,而且从不不叫苦。有次,外地人来村里砍木材,他去接活砍杉树,因为粗心,也不知道科学采伐,一根大杉树迎面扫来,把一只耳朵否扫没了,他都若无其事的抹草药,又生龙活虎上工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次去砍柴,一根树根裂开弹起,树根翘起来之处,正对胯下,人就这样活活的给带走了。
老大走后,剩下三兄弟,老五结婚分出去,老六也结婚,老三就光棍一人,跟着六弟,父母一起生活。
一家人就这样开枝展叶,繁衍开来。
(未完待续)
我一直有个梦,就想写写山村,写写村子里的人和事。
我心里有很多关于村子里的故事,只要想到这个村子,里面的人好像一下子都鲜活起来,叫嚣着:讲讲我,讲讲我,…
村子里有欢声笑语,有悲情哭泣,从70年代到现在,历经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小康建设,人物起起落落,各自登场……
以前是泥巴路,一群人挑着重担,到几十里远的集市交粮上税,沿路一片片畅快的笑声……
现在是水泥路,一辆辆载着客的车子呼啸而去,路上除了一些大龄放牛的汉子,再也寻不到人。
这样的变化,按说是非常好的。
路通了,电来了,人却不见了。
村里,除了春节,其余时间都是几个老头老太婆驻守在那里。
这些年,因为政策好,搬出山去的人更多,村子里更冷清了。
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就是每年都要去村子看看,看到那些曾经的树和曾经的人。
每次回去,每次都有变化。
心里边,慢慢泛起一丝轻絮,似回忆又似希翼,我不知道,但我想把这丝絮线捞起来,用文字记录下来……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权当成一个开篇吧。
OK。想他们的时候,就来简书和他们对对话,长路漫漫,也不急于一时,你说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