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而所有的焦虑最终又都压到了孩子们的身上,现在的教育就是“踢猫效应”的翻版,整个社会对于成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成人必然要求孩子也越来越好。成人已经定型,没有了多少改变的空间,或者直接已经没有了改变的动力。但孩子却有着无限的可能,这就是父母一直在为孩子的教育而拼命的根本原因所在。成年人要把在自己的世界中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帮助自己活出更好的未来。
由鲁引弓长篇小说《小舍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最近热播,中国教育的问题又被提到了大众的视野。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怎么的未来对于孩子才是最好的?这是电视剧和原著小说一样,共同关注的问题。
电视剧基本忠于小说原著,大体人物关系都是完全一致的,但具体的情节设置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看过电视剧,完全可以把小说再看一遍。毕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观看电视和阅读小说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
电视以最直观的形式,让我们见证在小升初这一关键时期是怎样压垮两个家庭的。女人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也许是因为她们在这个社会上碰到的困难会更多,也更明白现实的不易,她们也更容易把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更容易偏执的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就决定了孩子们好的未来。田雨岚是因为家境不好,需要借助孩子来改变他的家庭地位,她对颜子悠的逼迫,在电视剧中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南丽本来还有着正确的教育观,但在整个焦虑的大环境之中,所有的孩子都在补课,不补课就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这样倒逼着孩子必须增加学习时间,增大学业压力。南丽在整个的焦虑的氛围中,最终成为了逼迫孩子中的一员。
在小说中,关于这些逼迫孩子上补习班、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考试、逼迫孩子参考各种择校面试的情节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因为小说的文本结构,这种压抑的情绪更加的让人窒息。更有甚者,在这中间还有着很多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苟且,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故事。关于孩子教育的故事,小说也比电视剧更加丰富。在小说的后半段,南丽的那种焦虑情绪,虽然在电视剧中已经表现的非常不理智,但在书中,更是变本加厉。那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对于孩子的高压姿态,简直让人不忍阅读。
不得不提到的是电视剧和小说两个结尾的差异。电视剧是借用2020年的疫情来化解这种焦虑情绪的。在生命的面前,一切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2020的疫情也确实让我们这个社会认识到了,外在的一切都没有生命、没有亲情来的重要。但原著小说写于2018年,这场疫情原还没有发生,作者也不能未卜先知的知道他的存在。但作者处理方式非常的老道。作为大学教授的夏君山还是有着非常强的理性的,他在南丽出差的时候带领着两个孩子来了一次胜利大逃亡。阳光、沙滩、海浪,美好的景物、活力四射的激情是激发生命状态最好的方式。让一个执迷不悟的人看到了那种来自于最底层生命的力量,如此快乐的童年真的要折损在还未确定的未来之上吗?未来有无限多的可能,一所好的中学、好的小学,远远无法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方向。
其实国家已经注意到,在孩子教育上面。中国家长已经越走越远,这远远偏离了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早就被提上日程,奥数竞赛也已经在几年前取消,民办初中的拔尖录取也被叫停。就近入学和摇号入学成了最重要的入学方式,中国的教育状况正在慢慢的恢复常态。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我们的家长,都需要把我们孩子快乐的童年归还给他们,我们的社会压力已经够大,何苦让未成年的孩子也加入到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来呢?舍弃一个童年。换得未知的将来,真的不值得。快乐成长是他们唯一的目标,未来的竞争还是留给未来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