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我说:“幸福是冬天的一床温暖,是陪着蜗牛散步的静待良缘。”
我结婚那年,我妈送了一床蚕丝被,是她和我爸去苏杭旅游时,特意背回来的。他们给我和弟弟各备了一床,自己却没有买。这床蚕丝被随着我,从租房搬入买的新房,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几乎包揽了春、秋、冬一年三季,成为最温暖舒适的所在。
前年我偶然看到蚕丝被团购,想着爸妈也要搬入新房,正好给他们做礼物,于是买了一床大小、重量适合的蚕丝被,寄回老家。我妈收到后非常开心,说盖着很暖和、又轻柔贴身。
今年,我妈说,想让我再买一床一样的:“去年元旦带你娃回来,你爸跟他睡次卧、盖蚕丝被,我自己在主卧盖以前的被子,觉得不习惯、不舒服。再买一床,那样如果你们回家过年,咱们就都可以盖蚕丝被了。”说完,又有些不好意思,补了一句:“你爸说让我别跟你要东西的……”我忙拦住话头:“喜欢就好,告诉我是对的啊,你又不知道我在哪儿买的。”下单后把物流信息微信发给我妈,她回我:“高兴😃!”
看着她的笑脸表情,能想象到她眉开眼笑的灿烂。一床被子就能给她带来这么大的开心和满足,我欣慰之余又觉得心酸:我的孝顺是不是有些晚?人到中年,我想我们和父母的角色,应该倒过来了,让我像他们当年疼爱我一样,把妈妈当成女儿来疼爱吧。
今年还启动了一项我多年来的心愿:给妈妈修复牙齿。意外摔倒后,她的牙齿残缺不齐,我很早就想修复,却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有金钱、时间、信息不足、挂号麻烦等原因,但一旦做起来,却发现之前都是借口,最大的原因还是动力不足。明确我要做这件事情后,网上查询、专业咨询、买齿科种植险、约诊所,即使在异地,行动也很迅速。妈妈上个月已经做完种植,明天拆线;后面再做牙冠。期待到明年五一,妈妈就能恢复之前明眸皓齿的美好笑容。
家里小朋友看书的习惯很不一般。因为从小养成亲子阅读习惯,他很爱阅读,喜欢的绘本可以连读一百遍。可是一套绘本,通常只看其中几本,剩下不合眼缘的就完全不感兴趣,不想翻开。所以需要在我的强力推介下,天长日久,才能慢慢看完一套书。看动画片也是;刚开始时,他可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只反复看某一集,不紧不慢,丝毫没有大人“一定要追完这部剧”的冲动。
现在长大、识字多了,看书风格还是没有变化。最喜欢的书就是《太喜欢历史了》、《汉声中国童话》、《纸上大中华》这三套,可以翻来覆去地看。其余书则靠我共读来引入。
起初我有点烦躁。毕竟我别的不追求,就讲买书自由,所以童书都是按套囤的。可是照他这速度,该不会小学毕业了,囤的书还没看完吧?而且过时不候,年龄段一过,某些书更不感兴趣了。好浪费啊。
后来我想通了(或者说想不通也没辙):我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像刷题一样都刷完,还是让他找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书,或者只是为了培养阅读这个爱好习惯?其实,爱阅读,就已经达到目标了。以后他会有自得其乐、随身的避难所。至于我所幻想的知识面多么丰富,那都是锦上添花,不是必须。就连我自己,我做到博览群书,买回来的都看了吗?并没有。
来回反复看几套书的小孩,偶尔说些让我摸不着头脑的掌故,或者津津乐道“卖香屁”这样无厘头的民间传说。我要么询问清楚,要么跟着哈哈大笑;然后在他自主阅读结束后,继续用亲子共读时间,半佛系半强制地读新故事——我会提供可选范围,但强制必须选其中一本。我不再在意读了多少本/套书,也不再关注速度与进度,只是陪着他徜徉在故事里。
以上就是关于幸福,我的小小提议:
请关爱家人,请自在随缘;幸福就会不期而至,如影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