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的一封信》登载后,引起家长们的广泛关注,赞扬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当然,文章所说的道理无人质疑,但是有些家长还是担心,他们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我想,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才更应该对他们的未来负责。本期专栏想谈谈教育资源争夺的问题。
在好多家长眼中,教育资源好比珠宝堆在那里,你不去抢,别人就抢光了,没你的份了。这个意识非常普遍,可以说根深蒂固,家长也因此非常焦虑。我们不能否认资源问题的存在,不能否认好学校、好师资的重要性及其稀缺性。但是,当我们奋不顾身地去争抢的时候,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吗?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吗?很少人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理性的分析。
在此,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本周二,一个定居加拿大的同学来造访。他说,在多伦多机场候机时,看到了一幕闹剧。因飞机晚点,机场免费给大家供应盒饭。听到这一消息,中国人纷纷涌到登机口柜台去抢。后来,登机口变更,大家又纷纷朝新的登机口走去,好多盒饭留在原来的候机区,一口都没吃。那些没抢到盒饭的老外看着他们的背影,非常困惑。他们那么费劲、那么不顾颜面抢来的东西,怎么就这样轻易抛弃了呢?
其实,中国人抢的岂止是盒饭,还包括抢地铁座位,抢打折的商品,抢免费的宣传品等等,无所不抢。有时,我看到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去抢座位,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座位对他那么重要吗?如果他实在是太累了,想休息一下,他的动作应该没有那么迅猛。可是,他为什么抢呢?
有关专家认为,上述行为归因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稀缺心态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
近年流行的一本书,《匮乏经济学: 为什么老是在赶Deadline? 为什么老是觉得时间和金钱不够用?》,告诉我们,当人陷入稀缺的状态时,稀缺感会俘获大脑,而一旦人的注意力被俘获,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更严重的是,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狭义地理解为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秀的教师等因素,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心理状态的国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这种争抢得不偿失。
经济学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机会成本。比如一亩地,你种了大豆,没有种棉花,那么每亩棉花的收成就是你种大豆的机会成本。青少年正是人生的成长期,他们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当你专注于抢夺教育资源时,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会不知不觉地付出代价。
代价之一:
牺牲了阅读。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认为,无论一个人多有天分,也不可能漠视几千年来伟大学者共同努力得来的成果。杰出人士需要吸收历史上累积下来的成果。博览群书很重要,天才不一定能成才。
代价之二:
牺牲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丘成桐先生说,对中学生来说,永保一颗纯真的童心,保持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在填鸭式的教育下,这种童心会迅速消失殆尽。
代价之三:
心理疾病。据说,现在我国成年人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一,我一直不敢相信这个数字。不管怎么,比例很高,应该是个事实。那些不惜牺牲孩子童年快乐时光的家长,不知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没有快乐童年的孩子,长大后患抑郁症的概率非常大。
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趣味的潜移默化。这与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的零和博弈根本无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如果家长整天打麻将、玩手机,你要孩子刻苦学习,是很困难的。相反,如果家长喜欢看书,那么,即是他不督促,孩子也容易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现在有些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忙于工作,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等等),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和社会,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起码是偷懒的表现。
“虽然一位家长可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仍然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乐趣。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丘成桐先生如是说。
李承文
2016年10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