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王弗离开后,苏轼依父亲之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为她立碑,写下了情深意浓的《亡妻王氏墓志铭》,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余株松树,以寄哀思。直到十年后,午夜梦回,苏轼仍不能忘怀那段与王弗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写下了这首让后人亦黯然神伤的千古绝唱《冮城子》。这首词不仅是他对亡妻的怀念,也是对自己青春年少岁月的祭奠。”
孙浩然站起身,在屋子里踱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边踱边说:“相比较王弗而言,总觉得苏轼对王闰之更多的是情谊。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这点也多少是苏轼选择她的原因之一。王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从小就崇拜他。她的性格比较温顺,所以在与苏轼相伴的二十五年中,历经鸟台诗案,黄州贬谪,随夫宦海沉浮中,同甘共苦,毫无怨言。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也先苏轼而去。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日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可见苏轼对她的感情也是很深厚的。”他踱到周君实跟前,接着说,“再说王朝云。”他把手往上一扬,像一个演员一样声情并茂地朗诵,“水光潋滟情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世人都说是苏轼对西湖的赞美,更有人说它写出了哲理。对于这,我不反对。但从我个人的感悟来说,我到觉得它里面还寄寓了苏东坡初遇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朝云,待舞散歌止时,卸下浓妆的朝云却让已是不惑之年的苏东坡怦然心动,素颜的她竟别有一种清新雅洁的气质。而朝云对苏东坡也是仰慕已久,遂洗尽铅华,布衣荆钗,追随苏东坡为侍妾。苏东坡曾说,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王朝云不仅是苏东坡思想上的红颜知己,对他的感情也是坚贞不二。朝云随苏东坡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东坡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苏东坡因此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的典故来自白居易。白乐天当年有一宠妾樊素,在他年老体衰时便溜走了,故有春随樊子一时归的诗句。朝云与樊素同为歌妓出身,然所做所为截然不同,自然让同样年老的苏东坡倍感欣慰。可惜命运多舛的苏东坡仍不能与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到终老,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就那样轻易地夺走了朝云本就因水土不服而变得孱弱的身体。与苏东坡一样,朝云也是一名佛教徒,她离开前,拉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不仅是她生命的尽头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是对苏东坡无尽的牵挂与惦念。朝云的墓上修建的六如亭上有苏轼亲题的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幅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