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导老师走上研究之路,除了利用团队的力量推动PB L的学习之外,做小课题研究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呢?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一个具体的、局部的、有限的、明确的教育问题或课程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这种研究通常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包括:
1. 具体性:研究对象具体,范围局限,不涉及过大的教学范围。
2. 实用性: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3. 系统性:研究过程包括调查、分析、实践等环节,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过程。
4. 独立性: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兴趣选择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为什么说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是走向研究之路的有效路径呢?因为小课题研究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 个性化教学:小课题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拓展教学视野,增强教学信心,提升职业发展前景。
4. 教育改革: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和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5. 促进交流与分享: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呢?以小学语文为例:首先要选择一个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或者学生学习特点作为研究主题。然后按照定目标-收资料-定方案-做研究-析数据-做总结-写报告的流程开展研究。具体流程和对应的措施如下:
研究主题:小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1. 研究目标:了解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收集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3.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阅读测试等方式收集数据,选择一到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明确研究时间安排。
4. 实施研究: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5. 数据分析:对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
6. 结果总结: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提出改进意见。
7. 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结果和结论撰写成研究报告,分享给同行和教育界同仁。
这是一份十分简明的小研究流程。还可以有一种更为简洁的表达说明小课题研究: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策略-实践验证,总结反思。
小课题,切入点关键是要小,能解决实际问题,上面的语文例子还是稍微显得大了一些。阅读习惯包含很多方面,阅读能力也包含很多种,两个点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往下切很多小点,越具体越好,比如预习习惯如何养成?描述现象,分析原因,设定解决办法并用实践验证。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才算研究有效。作为一线老师,解决问题式的研究才是真研究。毕竟,理论研究已经有那么多人去做了,目前我们在教学一线,能够用上那些经典的理论已经很不容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