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时常会吝啬表达自己的爱,无论是对父母、对伴侣,还是对孩子,习惯婉转地、含蓄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时候明明想夸奖对方,可真正要表达的时候,却又心口不一。对孩子的教育亦是如此,以为父母严厉,时刻指出孩子的不足,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殊不知孩子才不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表扬就骄傲自满。相反,父母的批评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果。
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在于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1次批评,需要父母对孩子的24次表扬才能补偿孩子内心的失落感。而且,时常得不到表扬的孩子,会怀疑自己,产生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是不是自己天生不聪明等一系列疑问,渐渐地不自信,有自卑感。
或许你会说,我也知道要表扬孩子,可是我明明表扬了,却并不觉得能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啊?
表扬只是激励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手段之一,并且,有效的表扬才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效果,无效的表扬不仅对孩子毫无意义,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想要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你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机制,并从中找到适合孩子的奖励方式,不断地激励孩子,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那孩子的学习机制是怎样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的行为与满足感取得联系,从而自发的、自愿的强化自己的行为,达到学习的目的。用直观的例子来讲,就是你的孩子自己去冰箱里拿了一根冰激凌吃,吃得时候冰激凌的糖分为孩子带来了愉悦感。通过这个动作,孩子明白自己去拿想要吃的东西,是可以获得快乐的,因而,也愿意继续重复此类的行为,从而提升了自主的能力。
当父母了解了孩子这样的学习机制后,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孩子的行为与获得快乐的奖励联系起来,激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那到底怎样奖励孩子才是正确的呢,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1.有效奖励才是对孩子的正向激励。
说起奖励,你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买一包零食呢?还是和他一起来一场游戏呢?
大多数父母习惯用物质去奖励孩子,毕竟物质的刺激特别诱人。我有个朋友曾经很骄傲地跟我说,她的孩子4岁就帮着大人一起洗碗。起初,我以为她教子有方,后来才得知,每次孩子洗碗,她都会奖励孩子5块钱。我本就不看好她这样的奖励方式,果然,当孩子6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跟我抱怨很难再让孩子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一旦跟孩子提要求,孩子就习惯索取一定的金钱。
物质的奖励并不是有效奖励,或许它会在一时间,让你觉得效果显著,可是,每次当你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也在向孩子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行为和金钱是可以挂钩的,可以等价交换的。久而久之,如果没有物质的刺激,孩子自然不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我那个朋友的行为看似对孩子奖励了,激励孩子形成了爱上劳动的好习惯,然而这样的好习惯却是短暂的,并不是发自孩子内心的。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仅仅只是物质,有的时候,你的一个拥抱,你陪孩子一起散步,都是孩子期望的奖励。现在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总觉得为孩子赚很多钱,是对孩子好,是孩子的喜爱和付出。物质似乎成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
可是,真正能从孩子激励孩子的,还是父母的认可。我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来自周围的关爱。”因此,减少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增加一些陪伴孩子的有效奖励,让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聚餐成为激励孩子的正向奖励。
2.奖励不是条件,是行为的肯定。
父母奖励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奖励就需要始终围绕这个目的,让孩子开心地、自愿的重复那些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为了奖励而不得不做某一件事情。
同样是奖励孩子较好地收拾了玩具,你觉得下面两个妈妈的奖励,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A妈妈说:“你把玩具收拾得这么好,那么我们晚上一起读几个故事吧。”
B妈妈说:“如果你收拾玩具,那我就读几个故事奖励你。”
虽然这两个妈妈所表达的意思相差并不大,但是,在孩子眼里,这两个妈妈表达的可不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两句话,我们会发现:A妈妈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感,孩子听后会觉得妈妈肯定了自己的表现,而B妈妈则对孩子是否愿意收拾玩具产生了怀疑,在孩子看来,妈妈是在跟自己谈条件,如果不收拾玩具,就得不到妈妈的奖励。
如果你想孩子有责任心、有满足感的去践行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建议你学习一下A妈妈的奖励方式,不要跟孩子谈条件,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孩子的行为,奖励孩子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同事们做的重要研究表明:肯定孩子的能力而非孩子的努力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同样,他们的研究也证实,告诉孩子和能力相比,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不是单单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毫无意义地话语,而应该表扬具体化,比如孩子参加足球赛,你发现他在比赛的时候努力抢球,比赛后,你可以表扬他的传球技术不错,让孩子了解到你肯定了他在比赛中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表扬,对孩子才会奏效。
记住,当你希望孩子继续保持这股积极向上的劲的时候,你一定要肯定孩子的行为,为孩子的努力表现点赞,让奖励(表扬)成为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催化剂。
3.不要让激励成为变相的责备。
不知道你是否想过,有的时候,你对孩子的奖励会隐藏着一些陷进,这些陷进会让你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孩子完成一次正向行为后,你又立马希望他做得更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果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比如,有一天孩子把自己的衣服折叠整齐,你很高兴,也愿意表扬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但是,你却多嘴说了一句:“你确实收拾的不错,不过我是叫了你2次之后你才做的。”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折叠了衣服还要被说,觉得自己还不如不折叠衣服。又或者,你说:“你今天表现不错,折叠了衣服,不像以前那么懒了。”不要以为你这是在表扬孩子,实际上,孩子听到的是你对他的责备。
因此,你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语言,不要多嘴,让激励的话语成为孩子耳朵中的责备,反而失去了激励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你对孩子奖励的时候,不要急于在奖励后立马对孩子未来的行为提出要求,比如说,“你今天这件事做的很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一直这样做。”这样的要求,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不仅打击了孩子原有的良好表现,还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疏离感。
我们要始终相信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重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忽略了孩子过程中的用心。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孩子的变化上,放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上。奖励只是强化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用心陪伴、真诚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