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看电影《阿甘正传》,思考生活态度(一)

看电影《阿甘正传》,思考生活态度(一)

作者: 益流福好 | 来源:发表于2020-08-18 22:02 被阅读0次

    ——活在当下

            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会在某些瞬间,激起观众遥远的联想,引发深深的思考。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阿甘正传》时,当看到那帮坏孩子用石块凶狠的追打呆傻无助的小阿甘时,不由的心生愤恨,产生要狠狠的教训一下那帮坏小子的冲动,要让他们知道不要欺侮弱小。

            在那些坏孩子的追打下,逃跑中的小阿甘努力着甩动起僵直的双腿,挣扎扭动着不协调的身躯,尽力的去克服束缚双腿的护具而试图能逃的更快一点。当影片演到那曾经辅助他站立、而现在又成了禁锢他的金属支架开始从他的腿上松动、崩解、脱离,他丢弃了束缚而自在的奔跑,把那些追逐他的孩子们远远的甩在后面的时候,影片中播放出奔放的音乐,自己惊异的内心变成一种似乎是由轻松和胜利带来的喜悦。

            那帮同学,后来还一直追打阿甘,直到把我们认为智商略低于常人的他赶进了大学,并且成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

            如果把阿甘受到的这种追打解释成被欺侮,那他的童年是多么的不幸;而如果看到,假如没有那些孩子们的追打,行动不便的他是否会强迫自己主动的练习奔跑?我想,那更大可能是,他将终生佩戴护具而残疾。从这个角度看,那这改变他人生命运的追打不就是陪伴他十几年、不曾间断过的、一直督促他的免费的康复治疗么?有这么多人帮助他,最终还把他送入了大学,成了明星,那他又是多么的幸运啊!这个被上帝他老人家一不小心制造出来的残次品,受到了额外的关怀,专门派来那么多的天使来修复他。进而不仅想到,每一个的我们,是否也先天携带一些瑕疵,而又是谁,是上帝派来修复我们的天使?

            我们似乎不愿去感激一个源于恶的出发点的行为,即使最终导致善的结果。而事实上,我们有限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总是区分清晰,一个极端例子是,小孩怕打针,就会憎恨穿着白大褂的护士,是因为他太小了,无法理解这件事情。

            关于幸运还是不幸的问题,到底是应该以过程中的感受判断,还是以事件的结果判断呢?

            如果以过程判断,那作为追逐目标的人类,是否能够坦然的接受一个不愿面对的结果呢?

            如果以事后的结果来衡量,弱化过程中的感受,那我们整个受苦的经历难道仅仅就是为了一个曾经对结果的渴望么?

            另外,那些既能在过程中享受,又得到预期结果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我们在关注和享受它们么?

            如果过程和结果都不如所愿,那又该如何呢?

            我们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对这些疑问,阿甘又给了我们什么答案呢?

            就阿甘的一系列行为来看,无论是买船捕虾、跑步,还是一直爱着珍妮,他内心存有渴望,但渴望并不成为他的执着,他更是耐心的守候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渴望;他心中存有目标,但目标只是他前进的方向,而不是现实的唯一目的,他的目的就在他每一步迈出的脚下。他一直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他的行为与他的内心保持着同步,当渴望实现的时候,他就享受实现的快乐;当渴望还是渴望时,他就沉浸在渴望里。难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么?

            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小阿甘被同学们追打的那个事情,如果还把它理解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层面,那将重新坠入到割裂的时空中,最终还会去追逐一个虚幻的结果。怀揣着莫名的期待,侥幸的念头拥堵住脑海的入口,时刻丈量着与虚幻的距离。在这种期盼中生活是一种煎熬,即使侥幸成真,结果也难以填补曾经对痛苦的忍耐而在心灵上刻蚀出的深渊,因为在期待中又叠加诱发了新的需求空洞,形成了更大的渴望。而事情往往是,根本就等不到事态的转变,耐心早已消耗殆尽而虚幻演变成噩梦,期待转成了憎恨,被所罗门国王困在酒瓶中的魔鬼注定要杀掉那个解救他的渔夫。

            人当然要拥有渴望,然而要知道,渴望的实现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渴望本身也是目的。活在孤立目标里的人生,要么在追逐的过程中迷失,要么在走到目标后而茫然,为何不在每一步中去体验自己呢?发生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对你,还是对于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愿意体验,也要经历,不愿意体验,也要经历,怎样体验,才是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电影《阿甘正传》,思考生活态度(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kl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