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主题:玩伴奏
课程内容:
1.选择四首歌曲进行趣味伴奏,原则上可以各种创意配器,比如口技、身体之类,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
2.《多快乐》《跳绳》《放学歌》《秋天的歌》
课程目标:
1.结合学习过的歌曲(或者没有学习过的歌曲)进行创意表达,只要与歌曲内容与情绪吻合,都可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表达方式。
2.在趣味配器活动中,寻找一些有趣、有意思的音乐创作与表达。
课时设计:
四个课时
20181024 《多快乐》伴奏
原本定的第二主题是“音乐中的动物朋友”,但考虑到近期孩子们近期的课堂学习,逐渐接触一些小乐器,兴趣也比较浓,但课堂时间相对少,于是就有了从“玩节奏”到“玩伴奏”的想法。
严格意义上来说,孩子们真正第一次接触乐器是第二单元《唱啊,跳啊》中为歌曲《哇哈哈》伴奏,以图形的形式出现伴奏谱,分别是响板与手串铃。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有节奏地带孩子念读歌曲节奏,我先前就使用过响板,所以孩子们已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也实际演奏过。为了知识学习上的迁移与深入,我从课堂教学点出发,从歌曲《哇哈哈》入手,并进行趣味性的配器尝试。
1.温习《哇哈哈》的伴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通过几遍练习,从动作模仿到自然演奏。前提:会聆听音乐,自然演奏。)
2.学习《多快乐》趣味配器
(1)想一想: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孩子发散思考:除了演唱(唱好)这首歌,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趣的伴奏?
(2)说一说,并尝试实践(是否可行)。如孩子说用“啦”轻声演唱,为歌曲伴奏。(完全可以)
(3)再启发:突出好玩、有趣的伴奏,我们可以怎么做?(身体的动作,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来伴奏)
(4)奏一奏:用乐器来趣味伴奏。结合歌曲,我们运用小鼓和手串铃为歌曲伴奏。
节奏型为: ta ta ta ta ta ta ta -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呤 -
“咚”为小鼓,“呤”为手串铃
(5)小组合作,为歌曲《多快乐》趣味伴奏。
20181107 《跳绳》伴奏
因为一年级召开家长会,社团时间时一年级孩子在报告厅活动,造成一(10)与一(12)班的孩子没有来上社团课,21人只有11人准时上课。基于现实状况,我把整个课程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个是给上课的孩子充分练习的机会,第二是尽量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自我练习。
1. 复习第二主题《玩伴奏》之《多快乐》。结合音乐课教学,延展至用小鼓与手串铃伴奏。
2.从熟悉的歌曲过渡到不熟悉的歌曲,如何为《跳绳》伴奏?
(1)聆听思考:怎么给歌曲选择合适的乐器?
(2)学生表达,尝试演奏。
(3)比一比,选一选。根据演奏的效果,做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4)给歌曲《跳绳》演奏。(歌曲比较欢乐,表现孩子们跳绳的情景。节奏点清晰,孩子们选择响板与手串铃合作演奏)
(5)分组练习乐器伴奏,聆听演奏效果。
给一半孩子上的社团课,感觉课程上更清晰,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更扎实等,由此想到小班化教学就能照顾到具体的每一个孩子。这也是个性化教学最好的方式吧。
201811 14 《放学歌》伴奏
最近孩子们在音乐课堂学习《上学歌》,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已学习演唱,所以课堂上的学习兴致特别高涨。利用“小老师”的演唱与示范,在课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再联想到此单元的欣赏曲目《放学歌》,正好形成一个呼应:一首是欢快活泼的《上学歌》,一首是比较抒情优美的《放学歌》,因着拍号的不同,表达出孩子上学时与放学时的不同心情。于是,就在社团时间进行了配乐演奏与学习。
1.从音乐课堂《上学歌》的表演延伸到乐器伴奏。
(1)结合课堂教学,表演唱《上学歌》。
(2)思考:怎么进行乐器伴奏?
(3)交流:乐器的选择;如何伴奏?(可以尝试,选择最佳效果作为伴奏音型)
孩子们基本选用了已学习过的 碰铃与响板,伴奏音型相对固定:
碰铃:ta - ta - ta - ta –
响板:0 ta 0 ta 0 ta 0 ta
(4)小结:乐器选择不宜多,选定后伴奏音型的规律。
2.如何为《放学歌》乐器伴奏
(1)聆听歌曲,了解意思。
(2)思考:同样的乐器,如何为《放学歌》伴奏?
(3)交流尝试,小结选定:
碰铃:ta - -∣ta - - ∣ta - - ∣ ta - - ∣
响板:0 ta ta∣0 ta ta∣ 0 ta ta ∣ 0 ta ta ∣
(4)听一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感受?
小小乐器,奇妙无比。
通过板书呈现,孩子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两首歌曲在表达上的不同(虽说不出拍号不同),但孩子们能感受到这种韵律感的不同。特别是长音“ta - ”与“ta - -”的不同,从而对乐器演奏有了直观的聆听与感受。
20181121日 《秋天的歌》主题创编
第三单元的学习,按照我原先的设想,是想让孩子充分打开原有思维,有创造性地为歌曲配乐,除了乐器,还有身体等。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课堂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我在想,一方面是孩子音乐学习的积累不够,造成很多东西“知道但表达不出来”;另外,孩子的生命体验也不够丰富。都说,经历与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因为孩子年龄偏低,各种感知力与感受力还处于“萌生”与“模糊”阶段,我还是带了一点理想主义色彩,也造成我对课程实施与开发的茫然与一厢情愿。
今天,我换了一种方式,尝试主题式的表现:运用身体、动作、乐器、各类声音,表现一个场景或故事。
1.解释新主题,并进行分组与布置任务。
(1)22位社团成员,分成三组。临时选定组长,组员自行决定。如有问题,教师提供帮助。
三位组长:鲁冠成、范彩云、张子萍;其他成员自行选队。
布置今日主题:秋天的歌
要求:
(1)表演符合主题“秋天的歌”,每位成员需要参与其中,具体表演形式可根据小组分工与安排合作表演。如需要乐曲,可向老师申请。
(2)练习时切勿大声喧哗,影响与干扰其它小组的排练。
(3)最后25分钟进行小组展示,评选最佳。(最佳小组每人可得“太阳”一玫)
2.小组排练“秋天的歌”(20-30分钟)
3.小组展示,其它观看小组在表演结束后点评。最终评选出最佳小组。
(1)表演呈现第一步:介绍小组名称,而后组长说“开始”就进行表演。表演尽量完整,让人看得明白。
(2)分组表演。(最佳搭档组、音乐之声组、秋天故事组分别表演,其它小组简单点评)
(3)小结:
最佳搭档组:排练效率高,第一个完成。表演时连贯、有序,组员合作非常好。
音乐之声组: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有念、有做、有奏,具有故事性。表演精彩生动。
秋天故事组:时间没有控制好,有些分工没有完成。但总体来说,还是基本完成整个表演。
(4)综合评定:音乐之声组获得最佳表演。
从内心来说,我想做的课程基本是要由孩子来自我实现的,但从实施的状况来说,孩子们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跟我们寻常的课堂组织、课程理解不无关系,包括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控制”。其实,我更多想的是与常态课堂不一样的课程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课堂倒是我希望看到的:有点小吵小闹,有点乱糟糟,有点无序失控……但孩子们都在发挥自己的功能,想着、做着、尝试着、合作着,准备实践从20分钟演唱到30分钟,她们都竭力想呈现更出色的自己与更优秀的小组。在小组呈现环节,我看到了孩子们略显拘谨但又非常有想法的表达,比如张梓璐同学的即兴旁白,看得出她的语言表达非常出色。(第二次再表演时,她的旁白又发生了变化,我由此判断她所说的都是即兴语言)还看到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除了自己的角色表达,还会兼顾小组其他成员,这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很难看到的。
在看似无序的课堂中,我似乎看到了某种跳跃的小火花。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社团课堂。要加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