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主题:玩表达
课程内容:
设计了游戏《传传传》击鼓游戏、歌舞表演,以及两首欣赏曲目《惊愕交响曲》和《小星星变奏曲》,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用嘴巴、呼吸、身体等表达听到的音乐。
课程目标:
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体器官,结合音乐,感知音乐,用身体创造性地表达聆听到的音乐。
课时设计:
四课时
20181128 《传传传》(游戏兼才艺展示)
通过近阶段的课程实践,发现一年级孩子对游戏真是情有独钟,这既是游戏本身具有的欢乐效果,更有游戏具备的群体合作效能,从而给生命个体带来翻倍的愉悦效果。
课程进入第三个主题,我准备游戏与才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入第一课时学习:
1.学习儿童歌曲《传传传》(教材最后的补充歌曲)
(1)理解歌词,学习演唱。关注歌中出现的“间奏句”,孩子们有所接触,但不太明确,以此巩固演唱时对“间奏”乐句的关注与理解。
(2)初步学会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欢乐的情绪。
2.组织孩子做《传传传》的音乐游戏
(1)说说:我们怎么做《传传传》的游戏。(交流,让孩子猜想)。
(2)游戏前的准备:组织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同学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
(3)游戏规则:按顺时针方向传乐器沙球(不能扔、不能抢),歌曲结束的最后一个字结束,沙球在谁的手上谁就表演一个节目(节目形式不限,演唱、念诵、舞蹈等均可)。
(4)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共进行了三轮)。
以游戏为切入,锻炼孩子们聆听音乐,并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发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孩子一边唱着《传传传》,有边担心着会轮到自己表演节目,当小鼓真的落在自己的手上,才无奈地思考:我该表演什么?看得出,一是孩子们平时积累的歌曲曲目比较少,另一个是孩子们好像真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有的孩子无奈地背了一首古诗,有的孩子即兴唱了一首歌(可取),有的孩子则就说“我不知道演什么”……作为音乐老师的我,要让小朋友爱唱歌、爱表现自己的才艺,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20181205 《惊愕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是一年级第五单元的一首欣赏曲目,通过聆听音乐,感知声音的强弱,即兴表达听到的感受。当时由于课时紧,并没有教学。这次寻找课程素材,我就想用到社团活动来学习。
感知音乐,用身体来表达听到的感受。发现身体,开发身体的功能,尽可能运用自己的肢体、身体来表达音乐,这是本单元设计的初衷。于是,试试看。
1.结合近期课堂学习内容,学习苏州童谣《卖汤粥》(苏州话念读)
(1)学习苏州童谣《卖汤粥》,请小苏州翻译意思。
(2)学习有节奏念读,感知童谣的生活气息,以及富有苏州味道的童谣韵味儿。
(3)分组展示,念读童谣。(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2.聆听与游戏《惊愕交响曲》(部分)
(1)学习三个小音符“1 3 5 ”,唱一唱,听一听,练一练。
(2)学习模仿乐句
11 33 55 3 44 22 77 5 ……后面的乐句省略。
(3)根据旋律特征,做行进动作。(教师示范,学生可模仿。也可以创造性的动作,只要能与旋律吻合)
(4)思考:旋律用不同的力度表达,你的动作如何改变?(中等音量:行进; 弱:轻轻行进 ; 很弱:更轻行进。用身体动作、神情等动作表达)
(5)播放音乐《惊愕交响曲》,直至播放到“惊愕”的地方。思考: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交流,动作分享:爆炸、身体倾斜……)
(6)聆听音乐,自我表现。
3.结合孩子需求,进行5分钟自我才艺展示。(唱歌、舞蹈、乐器等均可)
哈,上完课,我的感受是:我的孩子还是太乖了。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心里知道答案,但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20181212 《歌舞串烧》(歌舞学习)
考虑到最近的音乐课堂学习,我更多关注了课堂与课外内容的结合,进行了一次“歌舞串烧”的整合学习:
1. 回忆:在我们的音乐课中,你还记得哪一段音乐是用身体参与一起来表达的?
孩子交流,分享。
2. 依据孩子的回答,复习一些律动音乐。
《你早》 《雁儿飞》
3. 重点复习《雁儿飞》律动
三拍子,动作富有韵律感。特别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有特点的动作:平飞、侧飞、高飞(与旋律吻合)
律动时,关注孩子的身体表达,做到动作优美,富有感觉。
4.学习舞蹈《娃哈哈》
(1)复习歌曲《娃哈哈》
(2)学习舞蹈动作,逐句教授。(富有新疆特色的舞蹈动作:翻转手腕,垫脚舞步等)
(3)完成三个动作的学习,并结合音乐舞蹈。
日常的音乐课,教授舞蹈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人多,难组织;人多,指导不够。效果也是不理想的多。社团总共23人,于是才萌生了歌舞串烧。再加上这首曲子在音乐课中有过聆听与学习,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加上女孩子较多,所以才尝试歌舞结合。
总体感受:孩子精力旺盛,体力好,歌舞串烧对她们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但对我这样一个老人来说,是一种真实而无比艰难的挑战。好老师,都是有好体力的人。有体力,才有更多的耐心和孩子一起学习。
20181219 《小星星变奏曲》
《惊愕交响曲》的聆听重在“强弱”感受,《小星星变奏曲》的聆听重在“变化”的感知。这首熟悉的曲子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有歌曲、乐曲,还有变奏曲,孩子对旋律熟悉,以此切入,并关注乐曲的变化表达,既贴近孩子的聆听能力,也让孩子接触“变奏”似乎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1.针对孩子近期表现,做好安全教育。特别是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相互督促,文明游戏。
2.聆听一段音乐,启发孩子思考:是什么音乐?(闪烁的小星星)
3.学习演唱歌曲。聆听出它唱法的变化。(近期课堂正好学习用连贯和跳跃的声音演唱,所以孩子能够区分出唱法不同)
4.思考:“连贯”与“跳跃”的声音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达?(板书:……跳跃; 小连线,连贯)
5.一边唱歌,一边用不同的符号表达音乐。(听出连贯与跳跃的出现)
6.熟悉歌曲后,启发孩子你会用身体怎么表达音乐?
孩子自己尝试,老师可鼓励孩子尽情想象、尽情表达,并表扬一些特别有创意的动作。比如,用手做星星散开状。
7.音乐在变化,身体怎么变化。
音乐从“简单---有点复杂---非常复杂---停顿、回归”,身体怎么表现?
8.结合视频,借鉴动作,表达音乐。
随着音乐自由表达,孩子往往会乱七八糟起来。我在想,孩子首先要聆听与感知,而后随着音乐进行自我表达。那些乱七八糟的表达,正是忽略与脱离了音乐的行为,故无法称为表达音乐。在聆听与表达之间,老师除了启发性语言与鼓励,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因为这一次“身体表达”,我似乎又给多了,甚至完全是我的理解与表达。虽然表面看起来孩子们都不错,但这并非我期待的效果。
在这条探索的路上,我始终是那个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