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7篇】隐藏在《史记》文本中的楚义帝细节(2)(2023.5

【第17篇】隐藏在《史记》文本中的楚义帝细节(2)(2023.5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23-06-13 14:57 被阅读0次

    三、关中王之约与项羽分封天下的实质

    项羽在无盐反杀宋义,控制军队后,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杀回彭城,公开与楚怀王决裂。

    第二个选择是既然怨田荣(旧派)对项梁见死不救,可以引兵东向,攻打齐国,以报叔仇。

    第三个选择是按原定计划,继续北上,和各国援军一起解决被秦军围困已久的赵国巨鹿城。

    如果做出前两个选择,当然快意恩仇,却并不明智。楚怀王与齐国任何一方遭受项羽的攻击,都有可能结盟互助,共同抵抗。更何况还有秦军在项羽身后。让自己陷入三方围攻之中,变成众矢之的,即便项羽再怎么年轻气盛,也能轻易看出这么做的危险性。

    所以项羽最终选择了名义上仍然尊楚怀王为主,前往第三个目标:巨鹿。

    当时巨鹿被秦军(这一支主要是从北方调集过来的王离军队,习惯上称之为长城军,原先是蒙恬部队)围困已久,城外驻扎着诸多其他国家的援军,却没有人敢轻易挑战。项羽却一来就派英布等人渡河和秦军殊死战斗,这便是著名的“破釜沉舟”之巨鹿之战。此战细节和本文无关,不展开详说。我们只说这一战导致的形势巨变。

    由于项羽军在此战中的表现过于英勇,击败了秦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让作壁上观的诸国将军从心底感到既振奋又恐惧。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项羽给他们造成的感觉,可能类似于一种降维打击。

    《史记》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按照原文的意思,诸侯军的“惴恐”心理并不是被秦军吓出来的,而是被项羽军的战斗力所深深慑服。这才导致了战后诸国将军拜见项羽时,甚至不敢仰视这位天神一般的年轻骁将。

    这些来自燕、齐、代等地的将军,原先都是受各自王命前来援助巨鹿的,理论上解围之后,就应该回国向王复命了。然而他们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继续跟随项羽西进灭秦,显然是认为项羽拥有灭秦之力,而自己则从中有利可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已经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追随原先之主。

    为何这么说,我们不妨直接跳过灭秦过程,来看项羽在灭秦之后是如何分封这些将军的,操纵关东格局的。

    我们拿司马卬、张耳为例,司马卬原先的身份是赵将,项羽因功封他为河内王,以朝歌为都城。张耳原先的身份是赵国国相,项羽封他为常山王,但他的地盘却是原先的赵国。那原来的赵王歇怎么办呢,项羽将他“徙”为代王,也就是把他从赵地迁到代地去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项羽不过是楚国一名将军,名义上还屈于楚怀王之下,而赵王歇起码和楚怀王平级,项羽有什么理由可以随便把赵王歇从自己的王国赶到别处去呢?赵王歇又为什么一定要服从这样的分封呢?

    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赵歇感激项羽救巨鹿之恩,所以心甘情愿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呢?事实上,从之后陈余率军赶走张耳,帮助赵歇复为赵王来看,显然他对项羽的决定并不愿意服从。

    再来看燕国的情况,燕将臧荼本来奉燕王韩广之命救巨鹿之围,解围后继续跟随项羽入关,项羽便封其为燕王,那么原燕王韩广怎么办呢,项羽让他去更边远的辽东当王。

    同样的问题来了。对于如此分封,臧荼自然欣然接受从将军到诸侯王的身份跨越,而站在韩广的角度,我好端端派一名将军去救赵国,你项羽把他拐跑了不说,现在还让他来占领我的国家,要我去别处。我堂堂燕王,凭什么要听从你一名楚将的调遣呢?

    故臧荼虽然被项羽分封为新的燕王,但并不能直接顺利上位,最终他还是靠军事击败了韩广才兑现项羽的安排。

    对于齐国也是,项羽既然已经对田荣(旧派)和他扶立的田市(旧派)深怀怨恨,自然不会善待。故他将齐国一分为三,将其中之一留给田市(旧派)为胶东王,另两块分给跟随自己入关的两名田氏将军为齐王和济北王。田市(旧派)因畏惧项羽兵威,打算服从,“项王强暴,……不就国,必危”。田荣(旧派)大怒之下干脆将其杀之,又击败项羽分封的另两位田氏,自己一统齐地为王。由于诸多恩怨叠加,齐国自此成为楚汉争霸中项羽最要命的后背之患。

    从以上几例,我们大致可以对项羽分封的实质有所了解。过去相关书籍在介绍到这一内容时,都叙述得过于表面,仿佛项羽分封有理论上的正当性,而过程也顺利稳当,天下都默认了他的安排。

    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项羽的分封实质上要分作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对新占领地区,如关中、南方,对于这些地区,他的确有分封的权利。另一部分是对原先的各国地区,如上述的赵、燕、齐等地,项羽对这些地方分封是没有任何正当性的,他所谓的分封,不过是无视这些地方原先诸侯王的存在,鼓励麾下将军通过军事行动驱逐旧王,以新代旧,换成忠诚于自己的派系,来实现自己对天下格局的暗中掌控。故在这些国家里,所谓的分封没有一个能够顺利进行。

    而项羽自己则在分封过后,自称“西楚霸王”。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项羽真的不想称天子吗?一个很早就对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又刚刚完成灭秦大业的后生仔,真的只是想当个霸王吗?

    统一并不是一种秦始皇时期突然的思潮,而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在诸家思想里已经有许多论述,不再赘述。统一和称天子这种事,一旦发生,就再也回不去了。而项羽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未必是不想,只是形势所迫,暂时不能而已。

    他所迫的第一个形势便是,天下已然分为数国。那些跟着他入关的将军,也无非是希望封王封侯。项羽首要的是兑现这些最现实的愿望,否则立刻会招致诸将反对。可参考的是,刘邦后来尚未对功臣封赏时,群情汹汹,将领们整天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刘邦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回答说“在商量造反呢”。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留侯世家》

    但分封带来的隐患便是,诸侯王都拥有军权,实力都不容小觑,即便名义上都臣服于你,要想当天子,仍然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样可以拿刘邦的例子来参考。垓下之战项羽败亡后,刘邦即帝位,需要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诸侯一起“相与共请尊汉王为HD”。当时的关东土地,实际都在韩、彭、英等人之手,何可贸然称天子。项羽霸上刚刚分封完,自然也无暇立刻即帝位,更何况其时尚有各国原先的旧王存在,必须慢慢图之。

    项羽所迫的第二个形势,便是楚怀王。他一系列军事行动虽然建立了声震天下的名望,然而终究还是以楚将的身份达成的。名义上,他仍然臣属于楚怀王,又焉能自称为天子。故项羽采取的办法是:既然自己称霸王了,那么就尊楚怀王为楚义帝。这一举动,恰恰说明项羽认为天下该有一帝。接下来他要做的,不过是从取始皇而代之,变成取义帝而代之,如此而已。

    那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还牵涉到一个“立约先入关者王之”的问题。那是这个约定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先入关者,就以关中地封他为王;第二种是先入关者,可以封王,但是具体封在哪里楚怀王并无明指。

    这个所谓的约定,主要记载见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有好几处提及。

    第一处在楚怀王夺得项羽军权之后:“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长少,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高祖本纪》

    但是这一处,实际并没有提及有约定,更无所谓的约定内容。且从文本“项羽……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来看,是怀王先决定了派刘邦西向,项羽得知后,主动请愿和刘邦合军而已。楚怀王拒绝了他的要求,改为派他归宋义麾下,北上救赵。楚怀王之所以这么决定,按照文中表达的意思,是打算让西行军采取怀柔政策,而项羽的军风过于残暴。当然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楚怀王本就忌惮项羽,又知道刘邦和项羽曾同在项梁麾下勠力伐秦,故不愿意两人合军一处,形成威胁。

    第二处出现约定在刘邦西向攻打宛城时,城中人陈恢劝刘邦不要在此处浪费时间,影响约定的实现。“乃踰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高祖本纪》

    这一处也语焉不详,故暂且搁置。

    第三处在项羽灭秦之后,“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高祖本纪》

    这一处的内容要参照《项羽本纪》里的同事件的描述一起考量: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欲自王,先王诸将相。……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判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

    两相比较,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从项羽和范增商量的内容,可以确知楚怀王确实承诺了谁入关灭秦,便将关中地封其为王。

    2、上述引文容易让人误会项羽很在意当关中王,实际上项羽在尚未入关时,就已经把关中地许诺给了投降的秦将章邯,且从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来看,项羽从来就没打算过要王关中。这样的选择符合他的利益,毕竟项氏的根基在于江东,故最后他败于垓下时,仍然有人劝他渡江重振旗鼓。

    3、那么为什么原文又说“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呢,项羽究竟怨的是什么呢?私以为,楚怀王当初给出的许诺,只有一个王的名额。即谁入关中,谁有当王的资格。我们必须站在楚怀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第一,关东之地,已经诸王林立,楚怀王没有资格去处理这些土地问题;第二,楚怀王也没有让手下将领都当王,脱离楚系,与自己平起平坐的道理。故他能开出的条件,无非就是以灭秦之功为赏,允许人为王。项羽虽并不在意关中之地,但他要的是这个当王的机会。因此,才会在怀王说“如约”之后,怒而自行封赏。

    4、《项羽本纪》中这段:“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欲自王,先王诸将相。”也能说明怀王拒绝了项羽当王的要求,希望一如前约。否则下一句,项羽就不是“欲自王”了,而是奉怀王之命为王。说到底,项羽分封是在完全无视楚怀王的意图下进行的利益分配。楚怀王最初的“约定”之意,只是希望看到暴秦被灭,天下最多增加一个关中王,谁知因项羽自行分封,一下子多出来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实因此时局势已非他能控制。

    四、楚义帝的结局

    楚怀王晋级为楚义帝,实在也非他本心,只不过是帮项羽暂时占住天子这个名号而已。

    项羽马不停蹄地东归,第一件事情就是逼迫义帝离开彭城,迁往长沙郴县。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项羽本纪》

    文本说得过于平淡顺利,仿佛项羽的使者一来,义帝就乖乖启程,实际上这就和项羽分封的燕、赵、齐国一样,也不可能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义帝毕竟是东方一国之主,也非手无一兵一卒,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可想而知,不经过一定的军事较量,是不可能成功促使其离开楚国之地的。

    事实上,即使义帝最后被杀,也不是历史上篡位之臣派一两个力士轻易扼杀那种戏份,仍然是一场场面较大的军事剿杀。《黥布列传》称“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项羽本纪》则称“乃阴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无论哪一种,显然都不是寥寥几个人的行动。

    至此,楚义帝消失在人间,他为项氏所立,又为项氏所灭,成为权力斗争中一个不起眼的失败者。但他在楚汉争霸中尚没有完全消失,他的死为项羽涂上一个很难抹去的污点,以至于刘邦屡屡拿出来当作道德大棒挥舞。但刘邦又不是特别愿意承认自己的楚系法统,至少在治国理念上,无论军事还是内政,从他当汉中王开始,就毫不犹豫倾向了秦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7篇】隐藏在《史记》文本中的楚义帝细节(2)(2023.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o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