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2300年
史记中的黄帝家族
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前四位均出自黄帝家族。黄帝与正妻嫘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嚣和次子昌意。黄帝死后,传位其孙、次子昌意之子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死后,传位黄帝曾孙、长子玄嚣之孙高辛,是为帝喾。帝喾的两个妻子各为其生了一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挚首先继位,后因其“不善”(崩),由其弟放勋继位,是为帝尧(约前2377—前2259年)。至此,黄帝家族已经传了五代人,其中四代中有人为帝。所以,有人将那个时代称为“黄帝王朝”。除在位短暂的挚外,包括黄帝在内的四位天子都有着极好的名声,并尤以帝尧为最。史记称其“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命羲和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帮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曾“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指出他的过错。
让帝尧名垂青史是其禅让帝位给舜。尧在位70年,因其子“凶顽”而“不用”,在多番考察后,选择了德行俱佳的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此之前,洪水已经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威胁,所以也曾有人建议其将帝位传给鲧,但帝尧没有同意。后来,因鲧治水不力、共工淫辟和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等原因,帝尧采纳了舜的建议,将共工流放到了幽陵,成为后来的北狄;将讙流放到了崇山,成为后来的南蛮;将三苗迁徙到了西部危险的地方,成为后来的西绒;将鲧杀死在羽山,其后代发展成为东夷。20年后,尧将帝位禅让给了非黄帝家族的舜,又28年后去世。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只是《史记》中的说法,国内外史学界曾一直对于“五帝”的存在,以及“五帝”时代的中华文明持否定态度。直到2015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家新闻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向国内外宣布: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就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
功能齐全的古老城市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包括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经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判定,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与帝尧生活的年代完全吻合。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一片扁壶残片上发现了两个用朱砂书写的文字,其中一个为“文”,另外一个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大家公认甲骨文是初步定型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同时也认为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这两个字的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中华文明已经开始使用文字。由此,人们可以把中国文字的起源上推到更早的年代,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提供了部分佐证。
众多乐器中醒目的铜铃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出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石制的斧、锛、凿、铲、刀、镞,骨质的铲、锥、镞,陶纺轮和制陶用具陶拍、陶垫等,以及彩绘的盆、罐、壶、瓶和盘等陶制生活用具。其中,陶盘上彩绘蟠龙的图案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其他一些彩绘纹样与商、周青铜器花纹颇为接近。另外,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彩绘木器,以及一支高1米,直径0.4~0.5米,由树干挖制而成的鼓。鼓腔内散落的鳄鱼骨板,说明此鼓曾以鳄鱼皮蒙鼓,即古文献中所称的“鼍鼓”。
遗址还出土了鼍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陶埙等26件乐器,说明该遗址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其中一支长6.3厘米的红色铜铃含铜量高达97.8%,说明这一遗址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相当纯熟的铜器制造技术。
阶级社会与邦国林立
该遗址墓葬的规模和排列方式,以及陪葬品的多少和优劣已经出现显著差别,显示出氏族成员已经贵贱有别,存在高下依序的等级制度。说明陶寺遗址时期,已经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少数贵族开始掌握大量财富,逐渐形成特权阶层。而与同期,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70余处类似的遗址,则表明尧时代的中华文明已经开始步入邦国时代,使“五帝”贵为天子有了真实可信的社会基础。而被证实了的黄帝王朝,则对中华文明使于商的提法的最直接回击,使“五千年中化文明”不再只是国人依据传说的一种自信,而是得到科学研究成果论证的客观事实。
在东亚“黄帝王朝”异常平静地进行着“五帝”交接的同时,中国之外的世界只有西亚的历史相对清晰,阿卡德王国成为两个文明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十字路口的复杂族群
不知何时、也不知来自哪里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下游发展出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冶金技术,灌溉农业也非常发达;大量人口数千的“城”(也可称之为部落)被四周数量不等的农耕部落环绕。在苏美尔文明的周边更广阔的区域内还同时生活着许多其他的族群,如东面有伊朗高原上的库提人、加喜特人,河谷地区的埃兰人;西面的阿摩利人、阿拉美亚人、迦南人和希伯来人;北部的亚述人、苏巴黎人、胡里特人和阿卡德人等。这些族群有的是当地的土著,也有很多是从其他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的,如有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和欧亚腹地的“雅利安人”等。造成两河流域族群复杂的根本原因,是其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约公元前2500年起,苏美尔人开始把芦苇削成三角型在粘土上压写楔形文字。
苏美尔城邦间的征战
西方学者通常以城邦的形式命名某个族群。有名的苏美尔人城邦大约12个。与早期的所有文明相似,苏美尔人的不同城邦之间也经常为争夺奴隶、土地和水源而征战。其中,拉格什、乌玛和乌鲁克三个城邦之间的征战,与炎黄和蚩尤之间的关系很相似。约公元前2600年,拉格什和乌玛两个城邦之间爆发冲突,后在另一个城邦的调停下达成和解并立著名的“鹜碑”为证。公元前2378年,拉格什城最终被温玛城和乌鲁克城联军灭亡。之后,乌玛城战胜自己曾经的盟友乌鲁克城、及乌尔城等其他一些城邦,大有一统两河下游、称霸苏美尔之势,但一个更庞大的身躯出现在苏美尔人的北部。
大同小异的国王传奇
公元前3000年前左右,闪米特人的一支开始在两河下游定居。公元前2369年前后,阿卡德人战胜了当时苏美尔人实力最强大的温玛城,并统一了包括苏美尔人在内的幼发拉底河谷地区(史称巴比伦尼亚),建立起统一的阿卡德王国。阿卡德王国的建立者是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71-前2316年,汤因比),其出生经历与太多的西方神话如出一辙。萨尔贡地位卑微的母亲在生下后,就把他用罐子装着放到了一条河里,后来被人救起并养大。传说,长大后的萨尔贡曾做过基什城国王的侍卫。公元前2371年,乌玛人入侵基什王国,基什国王无法抵抗,萨尔贡趁机夺取了政权,最初仍以“基什”为国号招兵买马,后击败乌玛城,以阿卡德城为首都,建立阿卡德王国。人们虽然还没有确定阿卡德城究竟在哪里,但乌玛和乌鲁克等城市的遗址已经被人们发现。
天下四方之王的称号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如今所知的西方历史都是以传说、少的可怜的考古发现和演绎“合理组合”而成的。而且,考古学家们还没有发现阿卡德城的遗址。所以,关于萨尔贡和他阿卡德王国的很多细节都还只是推测的结果。如,有人还是从一块出土泥版的这段翻译过来的楔形文字“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宫殿(直译:面前)吃饭”,推测出他曾建立了西亚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另外,从较早的苏美尔人石刻中,可以大体推断其军队主要是步兵,用巨大的盾牌、头盔和长矛组成了类似马其顿步兵的方阵;还可能装备有野驴拉的四轮战车,战车的车轮是实心的,1人驾车、1人手持短兵器或投掷短矛;没有任何形式的弓箭和投石器。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萨尔贡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不断向外扩张,阿卡德王国的势力一度北至土耳其高原、东至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南至波斯湾。由于战功卓著,政绩斐然,国家统一和繁荣,他自称是“天下四方之王”。公元前2316年左右,萨尔贡去世,他的继承者们虽然继续了他的征战,但一支饱受受到内部叛乱、边疆独立和外族入侵的困扰。公元前2190年前后,阿卡德人在两河流域的统治地位被东部的库提人取代。在这期间,苏美尔人城邦也纷纷起来反抗阿卡德人和库提人的统治。
抛却各种模糊和疑问,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祖先一定走过了那段从原始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耕文明无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内部融合、尝试建立统一国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外扩展着文明的边界。
《世界历史六千年》获评今年5月十大“中国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