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业信息宝典
负向激励: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

负向激励: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

作者: 林畅是个小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2-01-27 07:42 被阅读0次

    做过管理者的人都会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就是到底应该经常夸下属,还是应该经常批评下属?这个问题如果用管理学术语来表达,就是到底该正向激励,还是该负向激励?

    你平时是喜欢接受表扬,还是喜欢接受批评?哪个对你的激励作用更大?好像一下子也说不太清。管理学者发表过很多观点,类似的商业畅销书也有很多,但我们得到的答案似乎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太确切。

    那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确切的答案?组织行为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

    1.旧认知:情绪与决策完全分离

    如果想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就必须把这个问题的本质抽出来。很多畅销书会给你模棱两可的答案,因为它们的讨论浮在表面。

    我举个例子。支持正向激励的人,很喜欢找韦尔奇做背书,因为他特别强调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支持负向激励的人会搬来乔布斯,因为乔帮主爱骂人,但他的手下则是越骂越强。如果这两个案例摆在桌上,你说该信谁?很难判断,对不对?原因就是讨论浮在了表面。这两个案例,我一会儿还会说到。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情绪与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没跟上没关系,我来解释。激励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它首先引发的是情绪。人接受表扬会高兴,遭到批评会难受,这一点,任何人都一样。

    按照传统的解释,我们在情绪化过后,有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有的人能够从正向鼓励中找到动力,然后更勤奋地工作;有些人更善于追问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然后作出改善,知耻而后勇。所以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人而异。

    这种解释很合逻辑,也符合日常认知。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它隐藏了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决策是分离的。如果这个前提假设动摇了,我们是不是会得到新的解释?

    2.负面情绪与创新

    接下来进入这一讲的重点,我要告诉你,这个前提假设真的动摇了。事情要从上世纪60年代讲起。

    你肯定知道左右脑理论,它由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在1960年代提出,因此还拿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左右半球是有分工的。左半球擅长语言、逻辑;右半球擅长创造、艺术。之后这个理论得到了修正。它的基本面是正确的,只不过修改为左右脑都参与了所有决策过程,但权重不同。

    到了1990年代,人们又发现,大脑在产生情绪时,左右半球居然也是分工的。左半球负责处理积极情绪, 右半球处理消极情绪。支持这个观点最重要的实验,是大卫德森和埃克曼两位学者做的。他们让被试者分别观看“高兴”的电影片段和“厌恶”的电影片段,然后用仪器测量脑电波。

    我在下面贴了类似实验的脑成像图,你可以明显看到,不同的情绪激活了不同区域的大脑。

    image.png image.png

    关于脑补区域与情绪的关系,不仅有脑科学的证据,还有来自理论分析的证据。有研究表明,半球差异来源于它们加工信息方式的不同。右半球分析感官信息的早期成分, 负责防御。也就是说,接收到信息后,右半球要先判断有没有危险,所以产生负面情绪;而左半球分析随后的成分, 更倾向探索信息源、与信息源交流,所以产生正面情绪。

    大戏没有完,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说过,右脑负责创新思维,现在看来,它也要处理消极情绪。这样推断,右脑应该是又细分了不同区域来处理这两件事。但是近来,脑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假设不成立。人类处理创新行为时,大脑被点亮的区域,和处理消极情绪被点亮的区域是重合的,没办法完全分开。

    虽然证据还不全面,但它似乎指向了一个事实,就是负面情绪和创新行为是高度相关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它们根本就是一个过程。

    宁向东老师在专栏里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

    从事前沿研究的行为学者,他们提出了一个震撼的假设:人的所有决策,都是情绪参与的结果。当然,这个假设还没有被广泛验证,因为人类目前对大脑的探索还比较简单,更强大的,无创伤性的实验手段还有待被发明。这也是我把这一讲暂时放在前沿模块的原因。

    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到底是采用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取决于你要把下属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再来看韦尔奇和乔布斯的案例。

    韦尔奇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正向激励?我们以前讲过员工绩效贡献的“28法则”。这个说法其实最早就来自韦尔奇。他说领导者不仅要懂得激励前20%的佼佼者,还要学会鼓励、调动其余80%员工的积极性。

    请你想想,韦尔奇掌管的通用电气是什么企业?传统制造业企业。工作特性不要求绝大部分员工天天处于创新的状态,而是要求他们思维缜密,处理好日常事务。换句话说,要充分激发左脑。这种情况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强调正向激励了。

    相反,再想想乔布斯。乔布斯喜欢骂人,他骂的是谁?是身边最具创造能力的前20%的员工,是沃兹尼亚克这样的天才。而且,苹果公司的性质和通用电气完全不同,它属于那种不创新就要死的公司。这个时候右脑的利用就非常重要。

    你应该理解了。韦尔奇的正向激励,和乔布斯的负向激励,其实是一回事。

    3.建设性批评

    这一讲的前半部分,我希望你能够了解,人的情绪很有可能并不孤立于决策系统,它俩根本分不开。进而告诉你,正向情绪和逻辑、推理有关;负向情绪和创新、创造有关。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我要把员工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该怎么做?换句话说,该怎么批评员工?关于批评的艺术,很多人都讲过,你可以去网络上查找。我这里只给你支一招,原因是关于这一点,很多人经常做错。

    先看一个实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经进行过一个研究。将265名大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旧金山海湾地区的交通拥堵?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需要调动创新思维的问题。

    这些小组需要在20分钟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但讨论模式被限定为三种。

    第一种模式最简单,大家怎么高兴怎么来,不作限制。

    第二种模式是传统的头脑风暴式,遵守“不批评”原则。传统上我们认为,成员一旦得到负面反馈,就会担心想法被嘲笑,从而不敢说话。所以第二种模式规定,坚决不提反对意见。

    第三种讨论模式是鼓励争论,规定大家一方面要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另一方面又要绞尽脑汁去diss别人的方案,当然了,要有理有据。经过了课程前面的讲解,你应该可以猜到,第三种模式最有效。

    但实验没有完。在小组解散后,研究人员又找来了所有被试者单独询问:“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随意小组”和“不批评小组”的成员,最多也就能想出2到3个点子,但是“争论小组”的成员却可以想出7个以上的点子。

    研究人员把这种讨论模式称为“建设性批评”。他们提出,建设性批评的好处,不仅是让团队的讨论更高效,还能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让他们爆发出平时不能被激发的潜能。

    为什么我要给你介绍这个实验?作为管理者,你去批评别人,最怕的肯定是起到副作用。本来想帮他、辅导他,结果闹得人家不理解你,最终谁也没落好。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蕾切尔教授,是系统研究负向激励的专家。她发现,有关负向激励成败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是人可不可以忍受批评引起的短暂痛苦。而管理者如果能利用其他手段,比如时机选择、场景选择、方式选择来分散这种痛苦,就会让激励的正面效果显现出来。

    我们再来看刚才说的,采用建设性批评模式的讨论会。

    首先在时机选择上,它不是专门的一对一谈话,而是一个集体会议。参会者的态度很开放,也没有太多戒备心,是一个比较好的接受批评的时机。

    其次,批评的场景是处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它最容易让人感到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氛围,也就越容易让人接受批评。

    还有,在方式上,并不是领导者一个人对他进行批评,而是大家很公平地都发表意见,这就能分散痛苦。而且被批评了,他或许马上就想到一个好点子,因此马上受到了表扬,那痛苦持续的时间就更短了。

    事实上,那些被试者居然能在受到批评后,仅靠一己之力就想出更多点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接受了批评,被负向反馈所激发。

    这就是我想交付给你的要点。很多人都说,应该让讨论会保持友好的气氛,因为如果大家相互指责,那氛围可就压抑了。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应该让讨论会充满火药味,它是你采用负向激励最好的时机。实际上,奈飞公司就采取类似的开会方法,你可以在《奈飞文化手册》里查到类似的案例。

    本文重点

    1)我们的情绪很有可能是决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负面情绪和创新行为高度相关;
    3)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采用建设性批评的手段;
    4)最好的批评时机,就是在讨论会的时候。

    <<< 得到 组织行为学 学习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负向激励: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ud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