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读过《活着》这本书的人,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读后让人觉得压抑、难受。我也不例外,最初抗拒去读,也是因为内心里是抗拒悲剧的,因为受不了那浓烈的阴沉感。人对于自己恐惧的东西总是会选择逃避,即使你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机缘巧合下从外甥那里拿到了这本书,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读了第一遍,没有意外,读完和所有的读者一样只看到了主人公福贵的悲惨经历,压抑、透不过气来。人怎可以惨成这样?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离世,而唯一活着的福贵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他们一个一个地亲手埋葬?那种悲伤与孤独感仿佛透过纸张直击人的心灵。
我读完很久都不能从故事中走出来,不明白作者写这么悲惨的故事是为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直到读了第二遍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他不是为了单纯描述活着的不易,赚取读者的眼泪与同情心,而是为了表达“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们旁观者的眼里,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可怜、可悲;而就福贵本身而言,他只是在经历自己的生活,相比于亲人离去的悲伤,他更多地感受到了有他们陪伴那段时间的幸福,在他眼里这只是“生活”,是活着的人所必须经历的,活着也只是因为活着而已,所以他是笑着叙说这段“生活”的,眼里看不到悲伤。不是不难过,而是他做为亲历者,比谁都明白,这所有的,幸福也好,苦难也好,都只是人这一生的经历,该走的路,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就象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地活着!
那些说不敢看第二遍或只看一遍就下结论说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的人,其实是没有读懂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只看到了浮于字面的悲伤,没有看到隐于背后的乐观与积极向上。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后回到开篇那段——“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时,是否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拷问?你觉得凄惨的,老人或者并不这样认为,那是经历苦难后坚强活着的人的笑,那是回忆过往只记取与亲人相处的幸福片段的笑。就象那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福贵和老黑奴一样,他们本身不是自带光环,也并不是有多伟大,而是很简单的认为这就是“生活”,既然是生活,就得经历,就得承受,就得为活着而活着,“生下来,活下去”在他们心里是个很平凡的道理。
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和命运之间是互为感激、互为仇恨的友情,“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也只是因为活着。
所以,请不要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亲历者的身份来陪福贵讲述这段“生活”,试着去了解他的幸福,那么慢慢地,你也就能逃出这些压抑,不再惧怕去读这本书了。
最后,重要的话就是“好书要多读两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