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今年又办跳槽市场了,去年那一幕旁边的同龄小朋友卖五元十元,我们张口就是“一块钱”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当时孩子大概也无所谓的,但我却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应该教会她商品交换的价值呢?并不想让孩子小小年纪就特别精明,但是也很怕孩子事事吃亏,更何况义卖挣得钱都放进了捐款箱,捐款时是多给一些让孩子捐出去,还是实事求是卖了多少捐多少呢?纠结着,顺其自然的,又到了今年的义卖季。
家里没有合适的闲置二手物品能卖,这大概是我们没能理解跳蚤市场意义的一个先天不足了。专门去采购了一些花花绿绿的贴画,女孩子的最爱。可是问题来了,该怎么标价呢?原价卖?低价卖?还是高价卖?小孩儿直觉的标价全都远远低于采购价,花了半天功夫去讲买卖交换的原则,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为了告诉她人为什么卖东西,为什么做生意。难道就是大热天东跑西颠的花一百元钱买的东西,再卖掉一百元钱吗?你说,咱们图什么啊?
卖家就是要挣钱,而不能赔钱。这是我想说的道理,市场交换原则。可是东西买的时候就是五元,我怎么能卖八元呢?这个问题竟然又把我问住了,于是我要讲明白,挑选商品,把关采购,交通运输,整理标价,摆摊推荐,这整个过程,都包含着人的劳动,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就像生产这样东西的工人和工厂一样,孩子买来这样东西之后所付出的劳动,也赋予了物品新的价值。
但即便如此,我感觉还是讲不明白挣钱的原理,关于物有所值、物美价廉,以及为什么会有暴利和财富的积累。最关键的是,刚刚讲清楚买卖不能赔本赚吆喝,让孩子重视了自己的财富积累。马上面临着如何动员孩子把辛辛苦苦挣的钱捐出去救济穷困的孩子。
既然劳动有价值,创造了财富,还未尝到甜头,欢快的数钱的小朋友,又要把钱捐出去啦。所以,快快乐乐捐钱的小朋友,很可能是不明买卖道理的天真孩童。看着小朋友可怜巴巴的只肯捐出6元钱,但还是高高兴兴的去捐款箱旁边的花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捐款数额,这个吉利的个位数和旁边的三位数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这一次我的说教比上次的沉默对了吗?
关于商品的价格,劳动的价值,捐助的意义以及爱心的无价……好像仍然懵懵懂懂,或许被我搅得混淆。我没有鼓励她多捐一些,却花了很大的功夫阻止她贱卖自己喜欢的商品,大概是我的价值判断也出了问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