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自家宝贝两岁十个月快三岁了,近段时间感觉她非常的任性,本来开开心心地带着孩子到小区溜车,孩子突然记起自己还要带上一件喜欢的玩具下楼,马上大哭起来,非得要回家拿玩具。我蹲下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她我们现在先在小区内溜车,溜完车后回家玩玩具。可是无论我怎样分析,孩子就是要坚持回家拿那个玩具。在我的努力沟通无任何效果下,气急败坏甚至觉得孩子不可理喻。
分析:后来了解到这是孩子遇上了“执拗敏感期”,孩子会想当然地按照自我意愿行事,他们还不具备大人的理性和自控,所以我们感觉不可理喻。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感觉自己可控制的东西更多,自我力量更强大。
家长陪伴:家长要很好地陪伴孩子度过“执拗敏感期”,需要爱和理解,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非原则问题上多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我力量,而不是一次次在失落、绝望中失去信心,感受不安全感和无力感。如陪孩子在小区溜车的目的是陪伴孩子,适当地运动,而支持孩子先溜车回家取玩具,再下楼溜车,这同样可以达到陪伴和运动的目的,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在回家取玩具前可以事先和孩子预约好,要回家取玩具可以,但是你自己需要先溜车回家,再拿玩具下来溜车。这样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规则。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用爱、耐心去引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力量感。
案例二:孩子坐小区电梯时能够按到1和开合键了,有次下电梯我随手按了电梯键,电梯很快下到了1楼,孩子突然哭闹,拉着我的手坚持要上楼,自己坚持重新按一遍电梯键下楼。
分析:孩子遇上了秩序敏感期,喜欢有步骤、按秩序地完成某事。对于孩子来说,秩序就是一种安全感。当秩序被打破时,这种安全感就会失去,孩子就会焦躁不安,甚至会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反应。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内在秩序感,孩子的智能也在逐渐地构建和发展。
家长陪伴:越是感觉孩子执拗让人头疼,越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轻易果断行事,破坏了孩子增长能力的时机,打破内心和谐感,取代的是深深的伤害和破坏性地摧毁孩子的成长。当孩子遇上了“秩序敏感期”,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安全的环境,在这个良好的环境里构建自己的秩序感和实现自我探索。
在陪伴中多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长现象,多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增长能力,哪怕孩子犯错了,也要让孩子有在错误中学习、成长的机会。
案例三:周末我双休,在家里全程陪伴孩子。当孩子醒来后穿好衣服在家里玩,每隔一段时间,只要妈妈没有在孩子的视野里,就大声哭喊找妈妈。有时哭闹着撒娇:要坐妈妈怀里。
分析:3—6岁是孩子积极情绪培养的关键期,要培养出一个开朗、活泼、大气、有同理心的孩子,家长需要用心、用情。
家长陪伴: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心情不好哭闹时,要保持冷静和微笑,有信心地面对孩子的问题。
其次,孩子越是有行为偏差,越需要家长的爱和关注。周末孩子特粘妈妈,因为孩子感受到了从周一到周五和妈妈长时间的分离,缺乏妈妈充分的爱和关注,所以周末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显得格外撒娇。这时候妈妈首先要多抱抱孩子,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再次多与孩子共情,教孩子识别情绪。如当孩子寻找妈妈而哭闹时,妈妈立即回应孩子: 妈妈在房子里,马上出来。再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后背说:“宝贝,没有看到妈妈是不是感觉很难过、很伤心啊。”让宝宝识别自己难过、伤心的情绪。并告诉孩子:“妈妈是爱宝宝的,妈妈会陪伴宝宝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和被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