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
哈佛商业评论上关于职业倦怠的三条建议

哈佛商业评论上关于职业倦怠的三条建议

作者: 龙仔很忙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20:50 被阅读14次

虽然我的年龄还没有到30岁,但最近几年一直在为我的职业路径焦虑。总是想着,如果我继续这个行业,那么我到40岁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生活上是不是还像现在一样常年远离家庭,经济上是不是已经到达一个天花板,能力上是不是再提升的可能。

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也会反问自己,这个时候想这些问题是不是有点早。考虑到我天资平庸,与其两手空空,不如趁着年轻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减少中年时期遇到尴尬的可能。同时,和许多90后一样,认为当上总裁才是我的人生目标。于是有了一年的转型期,过程中因为一些意外因素,在经过几番挣扎之后我又准备重新回到原行业。所以这篇文章算是我的总结与思考。

以下是在哈佛商业评论里面的一片文章《How to Beat Mid-career Malaise》里面找到一些建议,我做了重新整理。

首先,要确定职业焦虑的原因

是因为工作还是因为所在的组织。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是对工作环境满意但是对工作内容感到厌倦。那就尝试做一些小的改变。比如申请平行调动,让自己接受新的挑战。或者找到工作中同时或者客户经常抱怨的痛点,结合自身优势给出解决方案。通过给公司节约成本,让工作相关者收益给自己增加职业幸福感。

如果是对工作环境感到厌倦,那需要谨慎考虑转行。这对一小部分人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像自残一样。我就是一个转行的负面教材。

我当时对工作和组织都产生了怀疑。组织上管理混乱。做自己的项目,经常要被抽调做其他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佳。工作上钱少活多离家远。加上工作内容与外面信息化智能化脱节,想趁着年轻,转行尝试新的职业生涯。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也收获很多。

其次,在做决定之前要充分考虑目前的限制条件。

这些限制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做决定。结合我个人经历,建议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过往经历

这代表个人的能力储备。包括行业,人脉和技能。都说隔行如隔山,我犯下的错误就是拿自己的兴趣挑战别人的饭碗。在一个行业久了,自然而然会积累一些行业资源。这是外行人无法比拟也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果是创业,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这个项目怎样产生现金流,也就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这考验营销方面的能力。如果是求职,要谨记用人单位注重的是专业能力。技能广而不精是求职的大忌。吴军老师说,“10个90分也抵不过1个100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年轻人在感到职业焦虑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是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要知道能力不胜任的情况很常见。在《彼得原理》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2.现金储蓄

这决定转型能持续多久。转型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工资收入会减少甚至没有工资收入。个人体验是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会非常焦虑,焦虑到不敢坚持。所以,一定做好最坏的打算。就像第一个从路面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一样,他准备了3吨的物资。是对手斯科特的3倍。

3.家庭责任

这决定选择范围。包括职业选择,工作地点和薪资收入。家庭责任越重,在这方面越是要求严格。如果是单身,家人健康,又有足够的现金储蓄,那么恭喜你这一点的约束对你影响很小。如果是已婚,还是男性。那么转行就要充分参考另一半的意见。毕竟现在的舆论导向还是要求男人要挣钱养家。如果是女性,转换行业的压力会相对小一些。只是女性要考虑生育的问题。如果还没生育,对重新找工作很不利。

最后,定义自己的成功标准。

想要规避职业厌倦,我们要学会跳出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评判自己。在《How to Beat Mid-career Malaise》中建议我们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说家庭,信仰,爱好或者运动。当然,我在万维钢老师解读《破除成功学的迷信》中找到一个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关于成功标准。这个标准分为四个维度。

1.幸福(happiness):这里说的幸福就是生活中的乐趣和满足,幸福 = 享受;

2.成就(achievement):跟那些有相同奋斗目标的人相比,你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成就 = 取胜;

3.意义(significance):你对你关心的那些人,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影响,意义 = 可依靠;

4.遗产(legacy):你走了,你的价值观和成就,能不能给别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遗产 = 延伸。

不要奢望这四个维度都拿满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取舍。比如我自己,在认清几乎没可能做到总裁,并且一直认为家庭是我幸福的源泉的时候。我正式将我的成功定义为:强调幸福意义。从亲友那里得到幸福,并且积极影响下一代。次一级是争取多留一些遗产。最后,能有多大成就看以后的机遇了。我会在深入专研本专业的基础上,多学习,多尝试新鲜事物,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重视人脉,资金和知识三个方面的积累,让自己多一些暴露在正向黑天鹅事件里。

最后的最后是我自己想开了。人生的活法有很多,成功的方法也很多。没必要盯着求而不得的活法抓着不放。重要的是自己更看重什么,有些人看重成功,就像爱因斯坦为了学术可以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儿子不管不顾。大儿子在精神病院住了30年,他都没有去看过。我自问我做不到这样,那我就要放弃成就上的奢望。做一个享受普通幸福的人。

相关文章

  • 哈佛商业评论上关于职业倦怠的三条建议

    虽然我的年龄还没有到30岁,但最近几年一直在为我的职业路径焦虑。总是想着,如果我继续这个行业,那么我到40岁的时候...

  • 【微信群】HBR哈佛商业评论最新文章

    如果您了解HBR哈佛商业评论,请直接跳到最下面,加入我们的【微信群】吧。 HBR哈佛商业评论是什么 哈佛商业评论(...

  • 哈佛商业评论

    人们乐于参与某项伟大事业,但如果每天下班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辛苦工作没有得到认可,那么再高的公司使命也无济于事。 相较...

  • 实物期权和分红政策(11/100牛圈财商季)

    实物期权的概念: 1998年,Luehrman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实物期权的文章:他认为传统...

  • 奉献疲劳

    《哈佛商业评论》4月刊上,封面内容,用了大篇幅,重点讲了关于“风险疲劳”的相关内容,下面是关于“风险疲劳”解读 所...

  • 学会不那么用力

    每天早晨,都有阅读的习惯,《哈佛商业评论》则是我自己每日必读,今天的文章来源于我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的...

  • 《哈佛商学院的项目管理课》

    本书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所有关于项目管理最经典文章的合集。书中...

  • 书籍解读‖浅薄:互联网正在毒害我们的大脑。

    关于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曾任《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著有《数字化企业》、《大转变》、《IT不再重要》等。 关于...

  • 《自我管理》 彼得·德鲁克

    作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文章来源:《商业评论》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 我们生活的这个...

  • 哈佛商业评论_202007

    想推动创新,与初创企业合作就是最佳方法 识别有效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合作是一项强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创新的增长型产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哈佛商业评论上关于职业倦怠的三条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ls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