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找到意义
用相信点亮生命花
美是对幸福的承诺。
三四次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身体的(它刺激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抑制皮质醇的分泌),也是心灵的;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通过审美,我们获得很多正向的体验:和谐、优美、喜悦、惊奇、爱……也因为审美,与他人(不管是几千年前的诗人,还是素未谋面的音乐家)产生情感的联结和共鸣,并借由相似的审美品位结交新的朋友。如果足够幸运,我们还能在“美”中一窥宇宙的真理和精神的超越。
弗洛伊德相信,参与艺术(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观众)是应对无意识的本能式欲望的一种方式。这使得人们有机会把内心的禁忌转化为受到社会认可的创造力,从而释放压力,获得慰藉。
科学家对美有独到的认识和表达。
“我认为世界上的美必须以真理为基础,才称得上‘美’。美超越时空,但唯一能够真正超越时空的只有真理。我坦白讲,真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数学。天地万物可以改变,唯独数学真理不能改变!”
丘成桐教授是怎么“格”竹子的呢?他说:“第一眼看竹子是一条直线。构造这条直线,就引入了自然数,从1、2、3、4开始,这是一个基本的数学结构。接着,我们构造了分数,1/2、3/4。下一步怎么办呢?
希腊人构造了无理数。他们用一组垂直的线构造三角形,两边长为1,斜边的长度为√2——这就是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现。
我们还可以用几何的方式格竹子。找一个固定半径的小圆圈,它和直线垂直,圆心沿着直线拉出去,就可以得到圆柱。而描述这个圆柱最佳的数学方法是复数。加上复数的结构后,圆柱在数学上叫作黎曼面。黎曼面在描述二维空间及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应用广泛,实在是威力无穷。”
他津津有味地继续说:“而画家笔下画竹子的水墨趣味,也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它被称为‘波’,跟虚数有密切关系。虚数是研究动力系统最重要的数,量子力学也要用到虚数。从虚数到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我们对波动方程、波动的种种现象都清楚不少……”
他用数学理性描述的自然之美,引人入胜。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做数学家才能感受川西竹海的浩瀚或郑板桥笔下竹子的风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普通人对美的喜爱,是不需要写论文的。
人有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追求,艺术因此诞生。艺术之美,是一种流动的体验,在创作者和受众的情感交互中完成。作为不同的个体,我们常常因自身的特性而对某些艺术作品更为敏感。
也许是诗词。
那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
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
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
是“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的浩然正气
叶嘉莹教授在解释中华诗词之美时,说诗人以“赋、比、兴”的方式,借助外在世界,投注了内心的生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感动。因此诗词是滋养心灵的。
也许是绘画。画家,善于将外部世界内化为胸中乾坤,然后创造出神形皆备的作品。比如,元代汤垕在《画鉴》里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
达·芬奇一生都在运用晕染法,“你所画的阴影和光线应该像消散在空气中的烟一样没有轮廓和界限”。
凡高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自己完全“沉浸在绵密交织的麦田中,它们一直延伸到山边,宽阔如大海,鲜嫩的鹅黄,精妙的嫩绿,一块块犁过、除过草的土地则有着精妙的紫色。所有的景物都笼罩在有着精妙蓝色、白色、粉色、紫色的天空之下……”
也许是音乐.音乐在触及情感方面尤为直接。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
伶伦听到凤凰的鸣叫而截竹为笛,制定音律。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为知音。
它是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绕梁余音,是巴赫完美平衡的和弦,是嵇康从容赴死时弹奏的《广陵散》,是格什温摄人心魄的《蓝色狂想曲》,是苏格兰风笛的开阔苍凉,也是黑人灵歌的痛苦与炽烈,还是古刹传来的空灵钟声…
也许是舞蹈。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也许是文学,也许是戏剧,也许是雕塑,也许是电影……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元,或让我们感受和谐安静,或让我们感受紧张刺激,通过人体不同器官的体验,强化了我们内心的经验并彰显生命的意义。
艺术之美,相互融合。中国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追求;
在风雨骤来时无所畏惧,在清风明月中感到富足,在细雨柳色中品味人间清欢,在天涯海角教孩子们读书,写下“溪边自有舞雩风”。这是一个独立、旷达、多情又强悍的个体,他的精神与天地一样“皆无尽也”,是谓超越之美。
美的教育就是情感的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从2007年开始,杨澜和吴征创办的阳光文化基金会就成立了艺术教育项目。2014年,在北京成立的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更专注于让艺术进入那些缺乏资源的儿童群体,通过美育,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或乡村儿童,通过美育公益项目,获得了更公平的素质教育机会。不过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信心的提升,是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的激发和成长。截至2022年,项目已经覆盖了100多所学校的20多万儿童。
她们把这个项目命名为“爱的启蒙”:“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又在2023年推出“拥抱”乡村美育项目,让艺术家与乡村儿童双向奔赴,因地制宜,吸引当地村民的参与,让美不仅是个体的表达,也美化了校园,美化了乡村。将情感教育融于美育中,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与自己内心、与他人、与社区、与自然的连接。
在艺术的连接中,美好的情感被表达出来,也传递给更多的人。
有一位艺术家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每人都发了一只玻璃瓶,让他们带一瓶家乡的泥土回来。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将泥土一块一块地黏合在方格里。最终,这些装满各地泥土的方格排列组合,成为约3米长、1.5米宽的艺术装置作品。
孩子们发现,原来土壤有如此丰富的颜色:“我们家的土是红的。”“你们家的土是黑的。”“我们家的土是沙子的。”“你们家的土是黏的。”……
日常被忽视的对家乡的情感一下子就变得浓烈起来。这件作品后来被命名为“多彩的土地”,被炎黄艺术馆收藏。看到自己的创作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孩子们的眼神里尽是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