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终于公布了。
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公交车坠江是因为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乘客刘某错过站之后,要求司机中途停车。
司机不肯,于是两个人足足吵了6站地,甚至动起了手。
最终···
爆料说,坠江公交车上有一个妈妈带了一个三岁和一个一岁的孩子,还有她的婆婆。
她的老公知道这个消息就瘫软在地了,应该这一辈子都不会快乐了。
一个救援副队长的父亲也在车上,只有半站就可以下车了。
一个八十多岁的婆婆一大早就过江去给儿媳妇过生日。
潜水员打捞出那个3岁小孩的遗体时,当场痛哭,“水下太冷,我带你们回家”。
因为一个人错过了站,导致15个人错过了后半生。
司机和闹事乘客被定罪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即便人已不在,罪名犹不可逃。
有人猜测,司机是故意的。
也有人说,该乘客是惯犯,平常就很“泼辣”。
但是,撇开司机和乘客刘某,车上其余的人都在做什么?
在这位乘客的行为明显已经严重妨碍司机驾驶,危害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有没有人去制止她?
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
微电影《车四十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乘客挤上44路长途车。
不料,这辆车在公路上遇到两名劫匪,他们不仅将票款抢劫一空,还胁迫女司机到路边荒草地中欲行不轨,当时车上所有的乘客都无动于衷。
一位男青年试图冲到车下要求匪徒放过女司机,可是反被刺中一刀,女司机也未能幸免于难。
女司机被匪徒放回后继续开车,可是却反而将挺身而出的男青年赶下车。
男青年很不理解:“为什么啊?我是车上唯一下车救你的人啊。”
可女司机没有回话,只是执意把他赶下了车。
然后那位万念俱灰的女司机,带着车上那一群视而不见的旁观者,冲下了悬崖。
最后车上,无一生还。
除了那位被她赶下去的男青年。
电影里有个情节我记得非常清晰:
男青年下车救女司机之前,试图动员车上所有人和他一起。
在他的苦苦哀求之下,有个中年男人站了起来,却又被他的老婆一把拉住。
她担心自己的老公流血受伤,害怕祸事波及到自己。
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自保的结果是所有人一起下地狱。
你以为和你没有关系,所以置身事外。
然而在一个充满戾气的暴躁社会,没有人是安全的。
你的沉默,只是死到临头的侥幸。
在这次事件中,司机为自己的“冲动”埋了单,当事女乘客为她的“不讲理”埋了单,其他乘客也为自己的“置身事外”埋了单。
知乎上一个关于女生如何防范人贩子的话题,阅读量非常高。
底下很多亲历者的经历,竟然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公共场所。
人来人往,受害人拼命求救,却少有人关心。
大家在问题下逐渐总结出一个方法:
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一大群人围观却不帮忙,一定要记得拉旁边的人下水。
砸他的手机也好,抢他的包也好,撕扯衣服也行。
只有波及了他,才能逼他出手,继而你就可以实现自救。
很可笑对不对?
为什么大多数人总是在沉默?
看客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作“旁观者效应”。
我们通常,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可是,恰恰相反。由于旁观者的增多,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扩散的同时,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扩散了。
“谁都有责任”最终就会变成“谁都没有责任”。
但是比起旁观者效应,可能更合理的解释,还在我们自身。
我们太害怕“好心没好报”。
太害怕“多管闲事”。
太害怕“惹祸上身”。
我们就不敢善良。
实际上。
我们每一次沉默,都是在降低恶人作恶的成本;
我们每一次退让,都是在增加行恶的机会;
我们每一次旁观,都是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加危险。
所谓恶果,就是所有冷漠的总和。
只是以前,这个恶果离我们太远了,它可能发生在某个甲乙丙丁身上,我们并不知道。
这次的公交车事件也提醒我们,没有人可以一直做一个无辜的旁观者。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一些。
可能有人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可能你会因此遭受欺骗和嘲笑,可能人们明天就忘记了你的好。
但是你还是要善良。
因为我们这么做,不是图一个高尚之名。
我们是为了自己。
因为,我们其实每天都生活在那辆公交车上。
“天气晴朗,车还在正常开着。
没有人知道那一刻何时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