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职场与面试”(ID:job_interview)
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我记得当年我们会将学习最好的同学戏称为“牲口”,说好听一点大概就是“小天才”的意思。这是大多数人的认知,在出生那一刻起,上天就决定了你的天分,比如是否对音乐敏感、是否足够聪明去学习奥数、是否能够成为长跑冠军......我们在夸一个人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这孩子真有天赋,祖师爷赏饭吃。
不过,最近我在读《刻意练习》这本书,书中的一个观点颠覆了这个认知——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在之前有更多练习,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贝多芬在 7 岁的时候被誉为音乐神童,但是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在他小的时候有更多耳濡目染式的练习?我觉得很有可能,至少占一定比重。
所谓的「天才」,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一些练习。想来,我也是曾经被人称为“牲口”的人,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常年盘踞年级前三名,大多数时候是第一;考上了无数人羡慕的重点高中,成了 200/8000;在高中一边搞班级事务,一边做学霸;大学毕业进了bulingbuling的公司。
但是那些人不会知道,我初中前几年拼命学却始终挤不进班级前三名;高三的制定的复习计划,一面墙都不够贴,粘了一层又一层;大学因为实习和考试冲突,白天上班、晚上通宵复习;找工作那一年拼命跑各种招聘会,一年中头发白了好几根;工作后也没有安于bulingbuling的舒适生活,而是去做了更有挑战的事情;30岁了拒绝了 BAT 的 offer,选择了创业公司......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也曾真正觉得是不是有一点天分的因素;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都是凡人。只需要比大多数人多努力一点点,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因为努力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强大的复利,最终会体现出质的变化。
但是,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习、努力本身就是反天性的。人都会有惰性,我也经常在纠结是读书还是看综艺,文章为什么总是不能保证周更......这就反映出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把时间规划好,比如——
每天都留出一些时间来深度思考,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去思考它的长期价值,而不是只专注眼前。
每天固定时间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知识。现在的工作永远是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单纯地消费自己之前的经验和积累。
每周给自己留出一段创作的时间,保持周更。
发展一个自己喜欢的爱好,每周固定时间练习,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
每周只看一个固定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手机里的视频软件只留一个......
最开始执行的时候有很多困难,也很难克服自己的惰性,毕竟是天性如此。但是每周都有进步,有意识地告诉自己,要去做什么,这周有哪些做得好的,有哪些是没有完成的,在下周如何去改进等等。维持了几周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种习惯和意识,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会充满了成就感,激励自己不断去做得更好。
所以,不要总是羡慕别人比自己好是因为天分啦,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清晰规划自己的未来,制定目前的目标和路径,从现在开始努力就好。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职场与面试”(ID:job_interview)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34626/81325e077d1fe29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