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样的没有太多天分,也都不是笨娃娃。
一个叫小明,另一个叫阿力。
小明和阿力的妈妈都喜欢夸奖孩子,学吃饭要夸,学走路要夸,学九九乘法表当然更要夸。
不同的是,小明的妈妈喜欢说:“你真厉害!真聪明!”阿力的妈妈则经常说:“你做的真好!你的努力有了回报!”
上小学的小明和阿力成绩都不错,考试拿满分是常有的事,两家墙上的奖状连起来,可以绕小区一圈。邻居和亲戚也对他们赞不绝口,可他们最喜欢听到的,还是来自妈妈的表扬。
到了中学,课业压力陡然增大,七八门功课,每个老师都说:“今天的作业只有一点点。”,但所有作业累积起来,足够十多岁的孩子写到夜里十点了。
手忙脚乱的小明和阿力,第一次段考都没考好。成绩出来后,两个孩子在放学路上,嘀嘀咕咕,一脸沮丧,足足比平时多花了十五分钟,才挪到各自家里。
小明说:“妈妈,这次考试我退步了,老师说下次调座位,退步的统一向后移动三排。”
年轻的母亲极力克制,握着筷子的手透出青白色。她很想鼓励儿子,一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从前每次公布成绩后,她只用为小明准备好一句话:“你真厉害!真聪明!”
她说:“妈妈相信你这次是失误,希望你下次拿出最佳水平。”
另一边的阿力妈妈,面对同样的情境,对阿力说:“妈妈看到了你最近的付出,这次成绩不理想,我们一起分析原因,不管怎样,妈妈依然为你的努力感到骄傲。”
第二次考试前,小明失眠了,他害怕自己再度“发挥失常”。
“那样的话,我是不是就成了蠢蛋?”小明担忧不已。
此时的阿力对自己说:“我比之前更努力了,愿这次不要再退步!”
那么这次考试,二人成绩究竟如何呢?
谁还记得这些,此后他们又遇到大大小小无数次测验,某一次考试的结果并不重要。
只是数年后,阿力考上了重点高中,小明去了艺术类高中,开始学画画,文化课成绩优势不明显,走艺术生考试,上大学容易点。
两个孩子的联系渐渐少了,两家家长也不再一起讨论成绩。
在艺术类学校里,三五岁就拿过市级奖项的同学比比皆是,小明自知没有绘画天分,更加沉默了,妈妈告诉他:“人家聪明,是要当艺术家的,你只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行。”
数年后,小明如愿进了一所普通大学的设计专业,偶尔他也会想起,小时候总拿奖状的自己,何以最终要选择不喜欢的设计呢?
阿力呢?
他拿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录取通知书。
在一次调查问卷上,他设置了一个问题:“你习惯用哪种方式夸奖孩子?”
A.你真聪明!
B.你真努力!
当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如果你对孩子说:“你的成绩非常棒,你很聪明,这说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分!”,孩子会被你放在“很有才”的位置上。如果通过努力才获得成绩,那还是聪明吗?还是天赋高吗?为了作文聪明这把交椅,孩子会逐渐排斥努力,渴望天分帮他们获得一切。而当这个愿望落空时,他们又会陷入挫败,沮丧:“我一定是个笨蛋!”他们逐渐害怕挑战,不愿做一切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
如果你肯定了孩子的付出,即使这次成绩不理想,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绝大多数普通人,拼的并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