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花花的微博上看到@冷爱老师的一个案例咨询,很有感触。
一位在美国读了1年高中+4年本科+第5年美国最好的心理咨询项目,两年完成,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渺茫,向@冷爱老师求助,自己未来何去何从?首先我认为@冷爱老师给予的建议是恰当的,直击本质;其次,在我看来,这雷是多年前已经埋下的,我从我的另外一个身份:生涯规划师和升学指导结合体-教育规划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这个女生在美国度过了最后一年高中,也就是说在高二的时候离开了中国,这种线路,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原因是预测自己的高考可能进不了好大学,所以转而投向了出国,那么出了国是不是就一定会好呢?
肯定不会好!
为什么不会好?出国留学一定是提前较长时间的规划,是打一场有准备的仗,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需要跨越很大的语言障碍,和母语是英语的孩子同台竞技,靠高二时期短暂的突击又怎么可能获胜呢?所以这个孩子的本科一定不是什么好大学,4年本科应该是抑郁的,直到研究生才获得了她所谓的“最好的项目”,这才让她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她所追寻的并不是真正的给自己的实力打造基础,而是用7年时间追逐了一个美丽的泡:名校+名项目,并且还幻想着未来要成为心理咨询的顶尖,可目前的这种情况,她出校门的时候是否能靠心理咨询独立生存恐怕都值得怀疑,在美国临床心理学专业的设置大多是需要博士毕业。而她才读了一年之后,又处于迷惑之中,不知是否该继续下去,因为目标方向出了问题。
人生7年,如果专注地在某一领域发展,可以成为一名专家,对于一个年轻的孩子来说,成不了专家,成为一名独立生存于社会的一员还是有可能的。而案例中的孩子花了7年时间都在追逐“名校”,正如@大花花奶奶所说:这并不是从内到外的自信,这是外界加持带来的自以为的自信--自以为的幻觉。
名校也好,行业顶尖也好,这些都是在和某件事情深度链接之后的副产品,是虚幻的意识形态!
从最俗气的解读读书的意义,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好好读书,考个好中学,再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句话虽然俗,但最终的目标是指向了:好工作。虽然在路径上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但最终的目标是正确的。不为好工作的求学也是“耍无赖”,哈哈。
什么是好工作?我的看法是以自己天赋擅长之点作为工作机会,并且在其中还能够获取报酬,这个过程中钱多多,就是好工作。
怎样获得好工作?需要认识自己、认识行业、认识职业、制定持之以恒的职业目标、执行、积累。
好工作是设计出来的,而这个设计是需要从初中甚至更小起就要开始进行设计,有些特殊的专业从童年就需要进行设计。
一般来说,成人时期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所谓完成的教育任务而影响了人生的选择。这些方面涉及心理素质、价值观取向、意志品质、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天赋潜能。
因此,我所有职业工作的侧重点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好工作而在做衔接准备。
福娃从初中起进行规划,不过那个时候懵懵懂懂,在福娃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说最大的福报是在我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恰恰每一件事情都做对了,这绝对也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因为福娃从出生后,除了弹钢琴最初的4年,没有遇到好老师,走了弯路,从幼儿园开始,所花费的精力都没有被浪费。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购买“世界名校学生家庭教育手记”一书,我也是此书的作者之一,我在“无规划 不能行”的文章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福娃在中国高中之前的学习、成长经历。
步入斯坦福,福娃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且顺利的拿到了研究生的offer,并且在大二获得了阿里云技术的暑期带薪实习机会,成为当年斯坦福阿里浙大联合培养的工程师,也是阿里最年轻的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保有高度的热情投入,在短短的实习期内,带领team或独自完成了两个国家项目,获得了领导的赞誉。在这个过程中,福娃是愉悦的,很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
画好人生线路图,没有最早,只有更早,早规划、边实践,边评估、边调整,慢慢的将孩子的人生线路从模糊到明晰。
这个过程是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不断的和外界的真实世界碰撞。这将使得孩子早一些预见自己未来的人生愿景并自愿付出,持久的行动,成为一名自推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