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3521/b430c2f3b895548a.png)
很久以前,曾经听到一位牛津爸爸提到目前国内用人单位主要看本科学历,当时心存疑惑,现在各大单位招聘硕士研究生差不多已经成为标配了,为什么会这样?
也和福娃的爸爸讨论过这个问题,福娃的爸爸虽然不是HR,但经常参与招聘工作,也算是阅了一些人吧,他的观点是孩子积极要求上进,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也应该予以认可。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从美本来看,2017年全世界4万多高中生申请斯坦福本科,录取率4.65%,而这4万多考生群体,他们的成绩在各自的高中基本列前茅,基本处于前百分之10%,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故从学生的整体层次,录取的比例来看,竞争的最激烈,则选拔程度为最高。
高考,在这一场全民参与的竞技过程中,竞争已到白热化程度,能胜出的孩子是出类拔萃的,清北的学生能胜出的概率也在4‰左右,之所以能胜出,不排除在应试氛围下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智商高、记忆力好、专注力好而胜出;但是大部分孩子除智商之外,非智力因素也是起到很重要的加持作用,例如记忆力、抗挫折能力、持久性、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恰逢高考发榜,高考也是热门话题之一,生涯群的一位美女(已征得了这位朋友的同意)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以前没做HR不知道211,985的重要性,只觉得是大人们危言耸听;很多好公司,在筛选简历的时候,非211,985的是直接不看的,就算研究生考到211/985也没用。越是好的公司,在选人上越严格。高考一步没走好,今后职场上的天花板几乎已经定了。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于是我跟进了一下,请美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美女答:在年头并不多的招聘经验来看,211/985出来的孩子,学习能力,自律能力,抗压能力,抗挫能力,意志力大概率都是不错的,而且工作中可以就事论事,不必太考虑这些学霸的自尊心,这也是严格的高考制度带来的。刹那间,很感慨,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美女接着又说:并不是非985/211的就一定不好,但是HR和猎头都有自己的KPI和职业风险。我招十个985/211可能有一个没啥潜力,也不能胜任,但这个概率是远远低于非985/211的。企业运转,时间成本和效率都非常重要,一个高效率的企业需要新人抗压,耐挫,迅速学习并适应,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挑选一个非985/211出来的“精英”。为了一个人,去跑一个二流大学的校招,真的非常低效。看了美女这段话,顿时觉得透辟。
回到外国语的校友群,我抛出了:本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哪个含金量高?让大家继续讨论。大家七嘴八舌的发表各自的意见,无一例外均指向:本科学历。
群友们纷纷举例自己的单位以及一些央企即便在也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均把本科学历作为必要条件!
搜索了一下2018年清华和北大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学生,清华52%,北大44.15%,这意味着这个盘子中的最优秀的学生被稀释,竞争的激励程度已经没有高考厉害;同时硕士,在校读书的时间较短,真正能够受到名校文化氛围的熏陶相应的也较弱。
HR也是专业技术,可不是吃素的!他搞的事情就是搞的人!对人的观察和考核,和最快的能够甄别出来,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位在国内著名企业工作的家长,每年是单位的特邀招聘考官,她告诉我:竞争越激烈的公司,对学校排名要求越高,第一轮筛选的时候看全日制最高学历学校,笔试会自然淘汰了一批,面试的时候第一学历学校好的孩子们普遍表现更好一些,但也有例外,所以最终还是看能力。
以上讨论并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只是大家的一些感官印象,但现实存在大众对本科文凭的含金量更高这种现象,因此,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努力提升自身育儿水平,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在孩子在迈出人生的第1步时,便能步入较好的平台,多些幸福感。
即便本科的文凭含金量不够高,只要不放弃,毕竟还是有很多单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努力的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会脱颖而出,说到底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