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段时间网友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有倾向性,这摆明了就是说《商君书》等法家书籍是需要洗白的。
其实商鞅的《商君书》、韩非的《韩非子》是法家法、术、势结合的集大成的作品,代表了法家的主要思想成就,并由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驭民之术,流传两千年至今。
而《具官论》只是苏绰指点宇文泰用贪官、治贪官、弃贪官的驭官之术,这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法家严法驭民,而宇文泰是要驭官,当然了,在今天民主自由之百姓眼中看来,都是阴暗狡诈的官场法则。
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题主的意思了,想用辩证法证明法家的合理性。至于《具官论》,我们无需讨论,那确实是阴谋诡计,用人性之贪控制为官者的厚黑之术。这个没有什么好洗白的。
法家思想不一样。法家思想虽然在儒家仁义的理论下显得严酷、残暴,没有人情味,但却是高效的,有集中力,有成绩的。最终秦始皇一统天下,法家思想功不可没,至汉朝以后,官场主流的儒家思想也不得不向法家妥协,最终为中华民族官场演变出一套“儒表法里”的官场规则,延续千年。
这也就是说,法家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通过批评而求知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工具。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如何使用辩证法来解决题主的这个问题。
作为思维工具,当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辩证法应该这样引导我们思考:
第一步,先对这个现象进行观察,得出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叫做“正题”。那么我们能从题主的问题中得到的正题是什么?那就是法家思想是黑的(《具官论》只是法家中驭臣的一部分)。是什么支持的这个理论呢?无非是法规严苛,没有温情,弱民以强国,横征暴敛,催生了暴政。这是事实,也是其它思想流派对法家排斥的原因。
第二步,再提出一个逆向命题,又得出一个反面的判断,这个判断叫做“反题”。反题内容是什么?那就是法家思想是白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弱了民,对老百姓不好,但是确实是国家崛起的捷径,富国强兵,见效神速。秦国在几代之中,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边疆下国迅速壮大,一统中原,正是法家的作用。
到了后来,不同思想流派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为了被统治阶级接受,道家把法家中顺应天理之法视为“有为之法”,成为了“黄老之学”,为西汉初期的统治阶级所使用。取而代之的汉儒也认可了“成法”,对自己的“仁、义”治天下的思想调整成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终于让汉武帝接受了这种儒家修正主义作为面子,而继续使用“黄老之学”下的法家统治方法作为里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步,根据两个结论,综合考虑,全面权衡,得出一个最终的判断,这叫“合题”。 孔子说的“执其两端,得乎其中”,就符合辩证法的思维模式。这简直就是法家的中和之路。法家因为恶名,不能为讲仁义的君王所接受,所以通过“黄老之学”、“汉儒”进行渗透,思想得以延续千年,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法家不要面子,但是里子却一直在运行着。作为法家经典的《商君书》、《韩非子》,包括《具官论》,即使口头上为人君所不齿,但是执行起来只有过之,没有不及的。
要想给他们翻案,只需要换个角度,把我们自己变成既得利益者,统治者,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自然就会把这些弱民、伤民以强国的理论看成治国宝典了,何愁不白?
顺便说一句,作为思维方法,辩证法听起来逻辑很清晰,不仅完全没毛病,还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但是作为方法论,辩证法一无是处。在现实生活中,辩证法得到的结论毫无意义。因为几乎任何事物都具有相互矛盾、喜忧参半的两面性。你需要哪方面的结论,在于你自己看这件事情的角度,以及这件事情从哪个角度看对自己最有利。
不过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