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道随言

莫道随言

作者: 昉之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22:44 被阅读0次

今天听到最深刻的语句是山本耀司的: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想起那戏文中,下得厨房而上得厅堂的拙荆女子并非一来便会。想起“自我”是对身份的认同,而这认同身份间流变的痛苦与迷茫,似乎很像《乌合之众》的,拉维斯先生所言:“任何统治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建立需要花费数百年的时间:封建制度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数百年毫无秩序的混乱之后才建立起它的制度法令的,而绝对君权也是存在了数百年后,才找到了其统治的规则。这些等待的时期是非常混乱的。”


《少有人有的路》第二章

儿童的心理

“人类的长成是比其他动物都较迟的。”

这是这一章中第一句有印象的话,这句想起人类在很久很久以前学会使用了火。

“儿童的心理便是成年心理的一种原料。”

看到它第一感觉是,粪土中破土而出一翠绿幼苗,如前文所说,人的一生从小到老,自身幼稚的行为到成熟的行为要经历一种彻底的变迁。那是不是说儿时心理发育的好会滋养其成人一生呢?滋养。

它对个人成长的观点是这样的,“不专是说知识的增长。最大的变化便是你的感觉,你如何去对付事情,什么使你发生兴趣、感觉满足,什么使你悲伤或快乐,你是为什么目标而工作,你的希望是怎样。从这些方面便可以决定你是如何的幼稚,或是如何的成熟。”

感觉的变化。

它于其中作了个比方,假如一个成人不过是一大堆习惯所造成,则一个小孩便是一堆本能由情绪的绳子缚起来的。许多儿童的情绪——如发怒——以成人应用起来,实在是太强,这种情感是应当压制或小心引导的。

我更支持小心引导,喜欢温尼科特这位暖男。


《少有人走的路》第3章

遗传与环境

这里有一词的解读是我未曾见过的,便是第一句:

你的遗传(从母胎内带出来的天性),你的环境(从经验和训练所得的)。

环境即是从经验和训练所得的事物。

而这一章主要讨论的是于现实生活中如何来区分何为遗传所造就的,何为环境所造就的。

不禁想起在看《社会心理学》时看到那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问题,而本章所举事例便是如此,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先后生下一女一男孩,于客观环境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其各自表现,便可得知何为遗传所造就的,何为环境所造就的。


《少有人走过的路》第4章

什么叫做IQ

所谓IQ,相信大家都明白,即是代表人类智力等级的名词。

那如何体现智力等级呢?

书中事例是这样的:

一个八岁儿童的智力能够赶上其他普通八岁儿童的智力,他的智商便为百分之百,因为他智力的年龄和实际的年龄相等,并不比实际年龄较高或较低。但是假使他智力年龄只能当一个普通七岁的儿童,他便落后一年,他的智商只能算八分之七或百分之八十七;因此,他的智力也较低或者落后。假如在他八岁的时候,他的智力已如同一个普通九岁的小孩,他的智商便是八分之九或百分之一百十二,所以他的智力是较高一年。第一个小孩比普通儿童愚蠢些,第二个却比较聪明,但是两人都还算是在平常智力等级之内。

但是假如一个八岁小孩的智力非常低下,只能知道或是做一个五岁小孩的事,他的智商便是八分之五或百分之六十二,他的智力商的等级便很低,通常谓之低能儿,虽则还不算是最低的。假使他是非常聪明,八岁时便能试验普通十一岁儿童的智力测验,他的智力商便为八分之十二或百分之一百三十七;这种儿童在二百儿童中只能有一个是如此天资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在心理学家用各种各样的试验测试无数人后,得出实际的年龄的平均智力。

简单的说,智力等级虽精确,可若转换为外在表现,只要看起来并非十分突兀,便看不出什么,如低能儿、天才。


这本书读到这里额………,《少有人走的路》,那是怎样的路呢?在第四章有这样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不过智力限制到十四岁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学习的能力只能到十四岁为止,十四岁以后我们仍能发达我们的智识以及学习许多事情的,限到十四岁的意思,是说我们天生的才能去解答这些测验中的简单问题,普通一般成年人是不会比十三四岁的少年人答得更好的。所以成年人只有十三四岁人的智力,这并不是稀奇的事。

学习的能力      智识

这应该便是其路吧……。

相关文章

  • 莫道随言

    最近的心情有如被青楼妈妈比着去做人肉生意的清倌人。 《千刃千眼》,是有趣的。 皆言一千人眼中便有千种哈姆雷特,可作...

  • 莫道随言

    晚上,父亲来了电话,声音里透着疲惫,我似乎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其他的意味来,对一生到此时的碌碌无为感到了些什么吧。 父...

  • 莫道随言

    朦胧诗代表作之一,《致橡树》,作者舒婷。 它其中有句是这样说的,“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首诗通篇仿佛...

  • 莫道随言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极大,家里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对人格面具。成对的人格面具中,一个是家庭成员的内化(客体面...

  • 莫道随言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的内容,处处都可以看见女性主义的冲击痕迹。光是从形式上看,要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私密关系、内心...

  • 莫道随言

    @朵朵云 在我们可爱阿姨的文章中: “你看到的就是你。你看不到的叫存在。”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在姨的文章中...

  • 莫道随言

    看书是需要历史观的,这便像画杨桃一般。 在楚汉争霸时,有个人的出身似乎是个谜,韩信。 他的奇怪之处在于,何以拜大将...

  • 莫道随言

    精神病学。 最近看的一本书,《沈渔邨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有两大基础,一为生理——神经科学。二为心理——心理学、社...

  • 莫道随言

    荣格自己的人格面具曾经发展到了顶峰。他在《红书》开篇有言,自己40岁时已经名利双收。他当时已经是国际顶级精神病学家...

  • 莫道随言

    以“女为男用”为根本的性别角色规范; 这是潘绥铭与其学生合著《性之变》中的一段话。 这是中国人于1919年前的性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道随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zz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