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中有这样一段话:“若你的手头很富足,要像枣树一样慷慨,但是倘若手中拿不出任何东西,则做一个Azad,或者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
看了以后,心中似乎有话要说,然而却又拿不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不是如字面意思那样。所以今天就拿来“柏树和枣树”做日更的题目,希望简友们给指点迷津。
对于枣树,我是熟悉的。且不说在许多文章中读到过关于枣树的文字。就在我的老家,也是有许多百年以上的枣树的。可以说,自己的童年一直都是在枣树的陪伴下。
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写过:“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家也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只不过,一棵长在门前的粪坑旁,每次大枣都有好多落在粪坑里,只能沤成肥料。一棵长在靠西面的院墙边,因为结的枣子又大又甜总是被小伙伴从外面偷摘。
如果说到枣树的慷慨,大抵是因为它的果实既能平常时解馋,又能灾荒年充饥吧!
枣树的好,实干家王荆公早说过:“在实为美果,论才又良木”。而杜甫家的枣树能够挡人饥困,解人之厄,的确是慷慨之举。
至于柏树,我倒了解的不多,只是对于松柏的常青长寿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在外旅游,一些深山古刹经常有千年的松柏古木存活至今。
不过,对于作者所说柏树的自由和独立,我倒没有多少体会。或许其中另有文化与宗教的缘故吧!
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到:“只除了柏树,柏树却不结果,这里面有什么奥妙?他回答道:每种树都有它适当的生产,特定的季节,这段时间它们则茂郁而开花,过了这段时间它们便干枯而萎谢;柏树不属于这种情况,它永远苍翠,具有这种本性的得称为Azad,或宗教的独立者。”
或许这就是答案。
我还是更加喜爱家乡的枣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