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书学习,翻阅《乾隆皇帝》,学习强国APP上学习课程《中国宪法学》,偶然间又读了点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看似毫无联系的三者竟然在某个地方发生了联系,《乾隆皇帝》第6部的最后一章讲的是乾隆皇帝禅让,自己当太上皇的事,《中国宪法学》第26讲中张翔老师讲到了领导干部终身制的问题,也提到的是乾隆皇帝禅让的例子和郑板桥的诗作,而二月河和这个张老师所使用例子的可能都来自于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中的一篇文章《亢龙有悔的人》。
什么叫做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可理解为:成功的领导者应与时偕行、顺时而变,刚柔相济、知强守弱,功遂身退、推功让贤。
南怀瑾先生把历史上的皇帝禅让退而当太上皇的境界叫做“亢龙有悔”。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用郑板桥感染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一首诗来说明:
南内凄清西内荒,
淡云秋树满宫墙。
由来百代明天子,
不肯将身作上皇。
这首诗,一是佩服乾隆很了不起,能在自己老的时候,把皇位交出来给儿子;二是担心乾隆能否受得了当太上皇的那种滋味。
当然,有人会说,乾隆交出皇位当太上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25岁登基当皇帝后,就多次发誓当皇帝的年头决不会超过圣祖康熙的60年,他发誓的时候估计在想自己不会活到那么大的岁数,等到登基60年的这一天到来时,他不得不禅让。但以乾隆之聪明肯定可以预料到当了太上皇之后的凄凉晚景,他曾多次给臣子和皇子们举唐玄宗的例子,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后被新皇帝派了3000名御林军进行护卫,其实是看护住唐玄宗防止复辟,乾隆也正因有此顾虑,所以在让出皇位时不打算交出玉玺,这不有点扯吗,没有玉玺,新皇帝还是皇帝吗?在刘墉等一干忠臣苦谏下,乾隆帝和大臣们达成了一项妥协措施:同意交出玉玺,但是新皇帝今后颁布的所有旨意,必须加盖太上皇印玺方能生效。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乾隆虽然名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还是手握大权,嘉庆帝还能听命于乾隆太上皇。
但就算这样,太上皇毕竟不是皇上了,就是“淡云秋树”了,淡云是一个人失势后那种冷漠凄凉的景象,秋树是秋天掉光了叶子的光秃秃的树,形象的衬托出太上皇那种在深宫中孤家寡人的那种凄凉。是儿子不孝吗?不一定是。而是你没有权力了,身边的人都不把你当回事了。二月河先生在《乾隆皇帝》第6部《世情浇漓新茶旧茶 授受相疑太上今上中》一章中,塑造了这样一个情节:嘉亲王颙琰代替乾隆在潞河驿设宴迎接平定大小金川凯旋而归的福康安,在那里喝的茶就是台湾贡的新乌龙茶,而跟随颙琰去圆明园觐见乾隆时喝到的却是旧茶!因为此时的颙琰虽然还是嘉亲王,但是第二天就要被册封为太子,在来年的正月初一就要登基为新皇帝。这都已经是明牌了,所以这些下人们已经不把乾隆皇帝当回事了,紧着巴结的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
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出,为什么和珅一直为乾隆所倚重,难道乾隆皇帝不知道这人贪污腐败吗?应该是知道的。但是,如果把和珅给处理了,就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了,没人给你跑龙套了,乾隆太上皇的日子估计会很艰难,就真成了深宫中的“淡云秋树”了,所以,与其说是昏聩的乾隆太上皇重用和珅这个大奸臣,不如说是通透的乾隆帝利用了和珅这个小弄臣。乾隆一驾崩,和珅随之灰飞烟灭。
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掌握最高权力者的悲惨下场。据说曾国藩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后,半壁江山在握的曾国藩被人鼓动造反称帝,曾国藩回应称,你是想让我锉骨扬灰、断子绝孙吗?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数百位皇帝,最高权力的交接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活着的时候不敢也不舍得交,死了之后因为争夺最高权力又会是腥风血雨。太上皇的出现一般都是应景之作、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比如,始皇帝嬴政追赠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来给自己正名,汉高祖刘邦尊其父为太上皇以解决父亲向皇帝儿子跪拜的难题,宣武门之变导致唐高祖匆匆禅让自觉去当太上皇,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靖康之耻时的太上皇赵佶、钦宗赵桓,土木堡之变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剧。
亢龙有悔,说易行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