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读书,都是我们与作者深度的心灵沟通,是我们通过阅读而聆听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阅读,我们得以与一代代大师、前人、圣哲促膝长谈,得以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向更广阔的海域,触摸更高远的天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01192/a932df33616f122a.jpg)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来自余秋雨先生的封笔之作《泥步修行》。
余秋雨先生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当代文学家、散文家。著书无数,比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中国文脉》、《山河之书》、《我等不到了》、《借我一生》、《山居笔记》、《出走十五年》、《霜冷长河》、《晨雨初听》、《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余先生一生著书不倦,而书又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于是他的书就显得更加多。他自己都感叹,“我怎么写了那么多书!”
一、余先生为什么写成此书?
关于写这本书的缘由,余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
1、这是一部精简的精神图谱
我本人在毕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希望找到一种与很多经典密切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的精神图谱。然而总是显得过于庞大,一直在努力精简。
精简是一件大难事,但又有点迫切,因为很多学生总想让老师用精简的方式告诉他们人生的秘密,他们拒绝庞大。
2、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最渴求
自从互联网行世不久,网上不断出现以我的名义发表的格言和美文,近几年越来越多。
这些文字,尽管与我的笔墨风格南辕北辙,但在内容上却没有什么污渍,都在谈论“人生哲理”。它们的出现,丝毫不存在过去那些谣言的不良企图,倒是处处闪动着一种涂了粉彩、戴了面具出场的可爱天真。因此,当中央电视台撒贝宁先生采访我时谈到了这件事,我就说:“我是一个通透的山谷,一会儿,飘进来几朵乌云,一会儿,又飘进来几朵白云,都不必惊讶。来过的云,都会悄然离去。”
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对“人生哲理”的孜孜矻矻(哭哭),如醉如痴,正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憧憬和饥渴。
3、这是老者语重心长的叮咛
试想,如果换一个人,也像我这样从头来一遍,吃那么多苦,走那么多路,读那么多书,看那么多人,经那么多事,终于熬到了我这样的年岁,却只扯别的,拒讲人生,那是多么浪费!
我想了多次,决定反对浪费。
余先生又说,这是他的“老人唠叨,已无他求;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二、书的梗概
《泥步修行》是余先生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作品,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部分。余先生首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如何从惑中破茧而出,再从佛、道、儒等多家学说助力修行,最终从修行者上升为觉悟者。
1、破惑
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面对众多的“惑”,余秋雨先生讲了他的人生六大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及终极之惑,这些“惑”一个接一个,把人生环环套住,使人生变得既风生水起,又伤痕累累。
余先生说,“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于是,先生带着我们把生命中的这些“惑”一一破除。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人到三十已经“立”了,有所成就,而到了四十岁才能不再困惑。足见“不惑”比“立”要难得多。余秋雨先生关于“惑”的解读与“破惑”的经历,带给我许多启发。
余先生的一生中主要涉及六大惑,分别是: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以及面对文化意义的终极之惑。
下面,我们举例说来:
(1)官之惑
即是“官位之惑”。追求仕途功名是中国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有科举开始,人们就把往往官位看大了、看重了,看成是生命之依、荣辱之界、成败之分。然而,余先生却能急流勇退,放弃官位对他的招手,转而投身到写作、旅行、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中,把有限的人生用在去做更多自己所喜悦的事物当中,去更多陪伴家人,实在是另一种人生智慧的呈现。在听余先生讲课时,他也多次提到他非常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想他对人生的向往也同陶渊明一样,在诗意田园而非渺渺仕途,在对世界文化的苦苦专研而非在官道的尔虞我诈。
(2)名之惑
一度,网上有很多人毒骂毁谤先生,说他诈捐、离婚……。面对报纸、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诋毁和谩骂,余先生选择淡然处之的态度,他这样说:
以我自己为例。一度被彻底毁名,让我站在一片废墟之上。以前,这里曾经展现过一丛丛名声的鲜花,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满地瓦砾。对此我曾慌张,但仔细一想,瓦砾固然不能代表我,但以前那些鲜花能代表我吗?
不错,我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但是,我“不是的,只是“名”,我“没有”的,也只是“名”。
(3)“财之惑”
在当今社会。放弃官位,放弃名声容易,而放弃金钱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处处都要用钱,钱是生活标准的保障。余先生说,他和马兰女士没有子女,因此他们决定将不会留存任何财务形态的遗产,他们会将自己的作品和相关财富,全部捐献。这令我非常感动!
(4)“仇之惑”
文革时期是余秋雨先生一家最黑暗惨淡的时光,父亲下狱,全家饥寒交迫,而唯一接济他们的叔叔随后又被活活逼死。如此人生境况,怎能不恨?而余先生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标准,尽量把自己的仇人清单压缩到最小最小。
面对仇恨,余先生说他始终记得星云大师对自己说的话,“受辱,是为世界承担苦难。”
那些仇人中的大多数余先生最终选择原谅,
他说,“我毕生的恩人就是他们,是以敌对面目出现的知己。”,先生的心胸实在是清净豁达,无比纯净。真如王阳明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潮之惑
潮流之惑,就是时尚之惑、信息之惑。这里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另我印象深刻:
先生某年考察人类古文明遗址,大半年时间天天寻路,又天天逃奔,看不到电视和报纸,与现代文明完全脱节了。有一位当代亚洲传媒界的领袖特地从香港赶来为先生开车,行程十七个小时,于是余先生请这位传媒人趁这个机会把半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告诉他。然后,这位传媒人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再也讲不下去了。
他说:“当事情过去之后,连再说一遍的动力也没有了,因为已经一点也不重要。”
这事对先生产生了震动。他这样说:
人类在本性上有一种很不自信的“大雁心理”。怕脱群,怕掉队,怕看不到同类的翅脖,怕一旦独自栖息后不知道明天飞翔的方向。
因此,他们不能不天天追赶。时间一长,对追赶这件事产生了依赖,对于追赶之外的一切,已经不再思考。
(6)终极之惑
余先生所说的人生终极之惑,是他在走遍千山万水,看过太多世界古文明的没落之后,余先生不禁问: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他这样说:
握有文明的名义,强加者一方总觉得理所当然。就说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吧,司马迁说:“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轩辕氏即是黄帝,于是,黄帝就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现在谁都知道,他们都是文明的创建者,但各方都把对方看成野蛮力量,只把文明归于自己。
因此,他们都因文明打在一起了,打的方式和结果,比野蛮更为野蛮。
因此,文明与原先自己想摆脱的野蛮“冤家重逢”,居然呼唤了野蛮,组织了野蛮,实施了野蛮,扩张了野蛮。
文图均来自:雨音
2019/1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