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了解压力
压力源于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源于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
年轻时,会恐惧自己的收入和发展,会焦虑「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我还有出头的机会吗?」「我能不能买得起房?」「我能不能在大城市里扎下根?」,诸如此类。
长大了一些,会开始恐惧生活的稳定被打破。会担忧,我有没有成长,会不会遭遇中年危机,会不会被公司裁员、找不到工作,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同时,开始下意识地排斥挑战和新事物,不希望改变现状。
而有了一定的事业和家庭,又开始恐惧子女的发展。会烦恼:孩子能不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会不会遭到欺负,会不会学坏,会不会变得平庸、碌碌无为,甚至,会不会怨恨自己没有能够给他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那么,这些恐惧又源于什么呢?源于欲望。
比如:恐惧「能不能在大城市扎根」,是基于「我想享受大城市的便利、繁荣和现代化」的欲望。
恐惧「能不能买得起好的房子」,则是基于「想尽可能改善居住环境」的欲望,基于「想住得舒服、开心(也许还包含虚荣心)」的欲望。
恐惧「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则是基于「我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欲望,想让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更轻松的一生……
欲望不是一个贬义词,实际上,正是欲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欲望也具备一个特点:它会膨胀。
2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造就我们压力的源泉 —— 我把它称为「人生绝望三定律」:
1)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实现了一个目标,你又总想追逐更大的目标。
2)恐惧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在什么阶段、什么圈层,你必然都会面临专属的烦恼。
3)任务是永远做不完的。你完成了越多的事情,就会有更多的事情待完成。
3压力这种东西,它真实地存在于客观世界吗?并不是的。它只存在于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内心。
一切压力的源泉是什么?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背负」上的负担。
4接纳自我
一个快乐的人,跟一个不快乐的人,很大的差别在于什么?前者清楚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于是可以把欲望转化为动力,让自己一步步不断地成长;而后者呢,则是被欲望驱使,成为欲望借以成就它自己的工具。
这其实就是「接纳自我」的核心。
5整体而言,我把这些摆脱压力的小工具,分成「认知」和「行为」两部分。
里面有一部分自己也在使用,比如冥想、适度运动健身、每天记录美好生活、多交友、保持新鲜感、迭代思维、保持一些良好习惯比如阅读写作健身理财,不断学习。
认知部分
1)分清内心和他者
我们的压力源于种种欲望。但是,这些欲望,究竟是你内心真的想要,还是因为别人告诉你「你需要」?
举个例子:你想要一套大房子,是你真的需要一套大房子来满足你的具体需求(比如:需要一个书房来放藏书),还是你就是觉得,你「需要」一个大房子?
所以,我一直提倡的一个观念,就是:
分清楚:你现在做的事情、面对的烦恼、追逐的欲望,是来自于你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
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一周里拨出几天,在早晨或睡前,花3分钟思考一下: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2)找寻下位替代方式
人一定向往着更好的生活,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当我们还没有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该怎么做呢?是等一切到位了再行动吗?不是的。有多大的能力,就可以做多大的事情。没有条件,就想办法去创造。先行动再说。
实现一个有意义、有幸福感的生活,一定需要很多钱吗?我觉得不是。快乐是多样化的,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远远好过把一切都放在钱上面。
3)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一个好的生活,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在过程中能体验到愉悦感;
平衡难度和能力,让自己感受到成就感;
出于自我意愿而非外界影响去行动。
这四点就能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让自己始终保持激情和活力。
4)弥补感性的陷阱
我们的恐惧,往往并不是对现实真实的映照,而是被我们的认知扭曲之后的结果。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灾难性思维」:
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怀着一种负面的预期和担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重,担忧它会一直恶化和变坏。
如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呢?不妨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1)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2)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我能做些什么?
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让理性参与进来,来干预我们感性的盲目和冲动,尽可能把它调整到一个更「客观」的位置。
行动部分
5)控制自己的负荷
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要工作多少时间,才能产出最大的绩效呢?答案是 4-5 小时。
如果长期高于这个时间,人们就会疲劳、分心、状态低落,会导致工作出错或表现不佳 —— 这也是长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所以,我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每天工作时间,就是 5 个小时。其他的时间,我可能会看一些轻松的书籍、视频,思考一些问题,让大脑从工作状态中恢复过来。
同样,一个简单的建议是:
1)在自己的一天里面,找出精力最集中、最不受干扰的 4 个小时,划出范围。比如「每天的 10:00 - 12:00 和 15:00 - 17:00」。
2)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这个时间段里面。
3)时间一到,就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去做,不要被其他琐事分心。
6)迭代思维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吗?其实不是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是不现实的,更现实的做法是,先做出来,再想办法不断去优化它。
完成优于完美,行动优于计划。
重点是什么呢?要相信一点,那就是你是时时刻刻在成长的。这一刻的你所认为的「完美」,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变得「不够好」。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追求「足够好」,再让它跟随自己一起成长。
所以,建议是:
1)摒弃「一步到位」的完美心态
2)思考「我如何才能把它做到足够好」—— 亦即:把最核心的点做到80分、90分,其他的点做到60分即可。
3)关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并留出修改和优化的空间。
用这种心态去做事情,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更加顺利。
7)保持随时出击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无论你在什么行业、职位,一定要想办法去贴近「一线」。
这个「一线」,可能是你的业务,可能是你的客户群体,也可能是你的技能领域。一定不要断开跟一线的联系,时刻保持自己知识体系的更新,保持自己的「手感」。
8)试一试创作
如果你长期处于压力之中,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培养起创作的习惯。
这种创作,可以是写作,拍视频,也可以是动手做点什么东西出来 —— 总而言之,要动脑跟动手相结合,每天拨出一点时间去创造。
9)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我的生活管理系统里面,专门有一项,是记录每天「开心的事」。
10)拓展社交圈子
人永远是需要社交联系的生物。神经科学发现,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会对大脑的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
反过来,当我们投入社交之中时,我们相当于在锻炼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提高它的密度和血流量,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抑制和对抗压力。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走出去,多认识一些人,多接触一些人。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
试着去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或兴趣小组,一起去做一些需要动脑、动手的事情,比如手工、烘焙、沙龙、密室、桌游……这可以给你的生活不断注入活力。
11)探寻新鲜感
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加入一些新鲜感,是缓解压力、让自己保持热情非常有效的方式。
以我为例,我自己的做法,是不断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前阵子就在接触人工智能。后面可能也会想做一些视频,用不同的形式呈现一些新的选题和内容。
12)适度的运动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发现:长期的运动可以上调脑干蓝斑核中一种叫甘丙肽的多肽的水平,而甘丙肽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同时,定期的中强度运动,也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提升记忆力和认知能力。
13)练习冥想
冥想是一个从宗教(禅修)中借用过来的概念。心理学中的冥想,跟宗教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它主要是一种放松的技巧。
总结:
这些做法的本质都一样,都是锻炼我们的前额叶。就像肌肉一样,你越是锻炼它,它就会长得越密,用起来愈加得心应手。
对抗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可以理解为:使用大脑的理性,跟感性所产生的欲望和恐惧相对抗。
你越是让步,感性就会滋长,成为你的主宰。
只有掌控自己的主动性,你才能让生活重新回归正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