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照社】世界阅读史上的中国奇观——《论语》古今流传的阅读简史(

【观照社】世界阅读史上的中国奇观——《论语》古今流传的阅读简史(

作者: 教育学人言吾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23:39 被阅读189次

本文原载于《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2期“阅读传统与书香社会”栏目,现已被《新华文摘》数字版2017年19期“读书传媒”栏目全文刊载:
http://www.xinhuawz.com/knReader/Default.aspx?type=2&issue=19&year=2017&page=1034

[摘 要] 文章流传不外乎口耳相传和读写相传两种手段。从跨越时空的传播来看,主要是文字作品吸收和表达的读写相传。曾子文章的古今流传属于儒学经典阅读的精神生产流程。经学是国学的关键,儒学的核心。经学史具体表现为文章经典的阅读史,是历代读者对精神宝典进行再生产的创造史。《论语》古今流传近25个世纪,解读本达2000多种,这是汉文阅读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在世界阅读史上也是罕见的,引以自豪的。
[关键词] 曾子文章;《论语》;古今流传;世界阅读史;中国奇观

[正文]经典著作阅读史是历代读者对精神产品进行消费和再生产的创造史。《论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而且是东方文化的,是世界人类的,被誉为“东方的《圣经》”。《论语》的古今流传过程是一部悠久、丰厚、壮观的阅读史。有两本专著值得读者通览:一是唐明贵的《论语学史》;二是戴维的《论语研究史》。二者梳理了从先秦到晚清的《论语》古代阅读史。为省篇幅,本文只能以序列传本的方式做个简略勾勒。

1.《论语》在先秦的流传   

先秦文章的流传方式以口传耳受为主,以文字传抄为辅。《论语》名称起于先秦,开初在邹、鲁地区,后延至南方楚国。战国传抄本有《古论语》21篇、《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三种。战国前期的《曾子》《孝经》《曾子问》《主言》和战国中期的《中庸》《孟子》记录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它们既是中国儒学传承的文化宝典,又是世界文化源头的东方宝典。《子思子·坊记》曾引用过:“《论语》曰……。”《孟子》明引和暗引《论语》“孔子语”达20多处。曾子、子思子、孟子对《论语》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在笔者独著的《曾子文章学》一书(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里已做了充分地表述,此处不赘。《论语》在战国后期的流传主要表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引用孔子、曾子的言论、事例较多,如《礼论》《大略》《法行》等篇,其“隆礼义、法后王、重乐教”等思想均来源于《论语》,同时又发展了孔、曾、孟的儒学。

  1. 《论语》在秦汉的流传
    王充《论衡·正说》讲先秦和西汉初期,《论语》至少有三十篇之多。他在《论衡·书解》中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汉文帝立《论语》博士。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殊方”的局面,《论语》得到最广泛的传授,成为幼童入学诵读的必修之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最早肯定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断言《论语》是孔子卒后门人集体编纂的。西汉《论语》传抄本除《古论》《齐论》《鲁论》外,还有《河间论》和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孔子十世裔孙孔安国为出自孔壁的《古论》作《论语孔氏训解》,但该本并不传授流行。西汉晚期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师傅)以《鲁论》为依据,参以《齐论》,除去其中《问王》《知道》两篇,并为之作训,号为《张侯论》,这是首次改编本,标志着《论语》学的诞生。政府尊儒的文教政策,语言文字的时空差异,文本释读的再生产性,使《论语》研读逐渐成为中国阅读史上的一门专门学问。东汉晚期,郑玄依据《张侯论》,参阅《齐论》《古论》,博取包咸《论语章句》、马融《论语训说》,作《论语郑氏注》,该书“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具有文字训诂、经义阐发的双重特色,这就是后世一直流传的二十篇的《论语》版本。至此,《齐论》《古论》两个版本基本上消亡,而融于《鲁论》之中。汉末的《论语谶》可谓《论语》学的变种,它促使儒学经典阅读转向神学化、宗教化。

3.《论语》在魏晋南北朝的流传
魏晋南北朝,尊孔祭孔成为政权例行公事,《论语》学取得大发展。
三国时期出现大批《论语》学者,如周生烈、谯周、庥达、王朗、王肃、武荣、虞翻、张昭、樊安、王弼、曹芳、韦昭、程秉、孙邕、郑冲、曹羲、荀顗、何晏等,其中以王弼的《论语释疑》与何晏等五人的《论语集解》最为著名。《论语释疑》开以玄学释《论语》的先声。《论语集解》承东汉《论语》融合《鲁论》《齐论》《古论》三家之势,打破两汉以来家法的牢笼,又汇集了两汉《论语》学的文献,更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这一著述促进了经学玄学化的发展。
两晋研习著述《论语》独多。其有著述辑本流传至今者主要有卫瓘的《论语集注》、缪播的《论语旨序》、缪协的《论语说》、郭象的《论语体略》、栾肇的《论语释疑》、虞喜的《论语郑注赞》、李充的《论语注》、庾翼的《论语释》、袁乔的《论语注》、孙绰的《论语集解》、张凭的《论语释》、范宁的《论语注》、汪熙的《论语集解》,等等。那时辩论风起,贯穿着王弼学与郑玄学之争。
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疆域的南北化,《论语》学也出现了南北化。北朝仅有陈奇、李铉、刘炫数人的《论语》撰著,而南朝则有20多部《论语》撰著,如宋明帝刘彧、吴苞、伏曼容、裴松之、陶弘景、沈麟士、褚仲都、太史叔明、梁武帝萧衍、皇侃、顾越、沈文阿、周弘正、张讥、张冲、徐孝克、祖冲之、严植之、王元规。不只《论语》普及程度相差悬殊,而且《论语》学风迥异:“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北史·儒林传》)其中,以皇侃的《论语义疏》贡献最大,既借鉴“序卦”,又吸取“玄学”,援道、佛入儒,超越王弼、何晏,将《论语》学推进一大步,因而“见重于世,学者传焉”。

4.《论语》在隋唐的流传
隋唐之时,崇道尊佛,经学衰微至极,《论语》退为经学中一个不重要的领域。隋代《论语》学的成果只有刘炫的《论语述义》。初唐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论语音义》、王勃的《次论语》、颜师古的《匡谬正俗》、贾公彦的《论语疏》、陈蜕的《论语品类》。中晚唐有韩愈的《论语注》、与李翱合作的《论语笔解》、张籍的《论语注辨》、侯喜多的《论语问》、马总的《论语枢要》、李涪的《论语刊误》、李匡文的《资暇集》、柳宗元的《论语辨》,形成了以韩愈为中心的《论语》学团体。唐代在儒、道、释三教融合且儒学不占主导的背景下,还出现了宋若莘、宋若昭姊妹著的《女论语》,也是二十篇。

5.《论语》在宋代的流传
宋人继承韩愈振兴儒学的遗愿,使《论语》受到特别的重视。上至帝王(如宋徽宗的《论语解》),下至村儒,莫不习染,蔚然成风。北宋前期,有胡瑗的《论语说》、邢昺的《论语正义》(又称《论语注疏》);北宋后期,有刘敞的《论语小传》,经义学派王安石的《论语解》《论语通类》,吕惠卿的《论语义》,陈祥道的《论语全解》;又有蜀学派苏轼的《论语解》,苏辙的《论语略解》《论语拾遗》;特别是洛学派程颐的《论语解》,以义理释《论语》见长,引领了《论语》的理学化进程。此外还有汪革的《论语直解》、叶梦得的《论语释言》、陈禾的《论语解》、洪兴祖的《论语说》、黄锾的《论语类观》、朱申的《论语辨》等,不一而足。北宋晚期,二程之学确立“四书”名目,成为显学。
南宋时期,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承继二程之学,最先将“四书”刊刻在一起,详作章句集解,他研读《论语》达50年,视《论语》为“四书”之核心,从《论语要义》到《训蒙口义》再到《论语精义》后到《论语集注》,让《论语》荣登儒家经典中最尊崇的地位。朱门弟子,黄榦的《论语通释》、辅广的《语孟学庸答问》、陈淳的《论语讲义》、真德秀的《论语集编》、黄震的《读论语》、赵顺孙的《四书纂疏》、柴中行的《论语童蒙说》、冯椅的《论语辑说》,都是对朱学所做的拾遗、补苴、释读工夫。在南宋,与朱熹分庭抗礼的还有南轩学派、象山学派、东莱学派、永嘉学派等各种论语学流派:如张栻的《癸巳论语解》、郑汝谐的《论语意原》、戴溪的《石鼓论语答问》、蔡节的《论语集说》、魏了翁的《论语要义》、杨简的《论论语》、钱时的《四书管见》等。

6.《论语》在元明的流传
自元仁宗下诏取士,主用程朱理学以来,理学在元明向基层普及。作为理学中坚的朱熹《论语集注》向普通士子、百姓传播。南方成为理学大本营,何基的《论语发挥》、王柏的《论语通旨》、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 许谦的《读论语丛说》、刘因的《四书集义精要》、安熙的《四书精要考异》、陈栎的《四书发明》、倪士毅的《四书辑释》、胡炳文的《四书通》、张存中的《四书通证》、詹道传的《四书纂笺》、朱公迁的《四书通旨》、史伯璿的《四书管窥》等,都是辅翼朱熹《集注》的《论语》学。而北方承接金代局面,王若虚的《论语辨惑》、陈天祥的《论语辨疑》、袁俊翁的《四书疑节》、王充耘的《四书经疑贯通》,这是与朱子学相异的陆九渊、吕祖谦、陈亮诸派影响下的其他《论语》学。
明代的《论语》研读,基本上是在朱熹《集注》的笼罩下进行的。永乐年间,胡广、杨荣、金幼孜等奉敕撰修《四书大全》36卷,13年乃成,其中《论语大全》占20卷。该书理论贡献虽少,但影响很大。围绕它产生了系列科举著述,如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薛应旂的《四书人物考》等。明代儒学派别颇多,诸如崇仁学派、白沙学派、河东学派、阳明学派等,各派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著述,如薛瑄的《论论语》、王肯堂的《论语义府》、吕柟的《四书因问》、王桐的《四书批点》、高拱的《问辨录》、周宗建的《论语商》;陈士元的《论语类考》以考证名物典故为主旨,郝敬的《论语详解》让宋学向汉学转变,刘宗周的《论语学案》综合理学和心学,智旭的《论语点睛》以佛家释《论语》,李贽的《论语评》用文学评点式注本。它们有补充发挥,有质疑反驳,有转向心学的蜕变,有廓清迷雾的异议。

7.《论语》在清代的流传

清代前期,《论语》学随政治、学术变化而变化。陆王学派有孙奇逢的《四书近旨》、李颙的《四书反身录》;程朱正统派有陆陇其的《三鱼堂四书大全》《松阳讲义》,李光地的《论语札记》,吕留良的《论语讲义》;依照汉儒方式治《论语》的有阎若璩的《四书释地》及《三续》,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四书改错》《四书剩言》《四书索解》,其排击朱熹,开乾嘉朴学之先河。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清初极易产生“异端”思想。王夫之的《四书稗疏》《四书考异》《四书笺解》《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颜元的《四书正误》《四存编》,李塨的《论语传注问》,程廷祚的《论语说》,彰显了斥虚妄重实学的思想。
清代中期,《论语》学受乾嘉文字狱钳制,比前期略呈衰微之势。以汉儒为宗的吴派,有惠栋的《九经古义》、江声的《论语俟质》、钱坫的《论语后录》;以考据见长的皖派,有江永的《乡党图考》《群经补义》,汪紱的《四书诠义》,胡匡衷的《论语古本证异》,洪榜的《论语古义录》;受戴震影响的扬州学派,有焦循的《论语通释》《论语补疏》,阮元的《论语校勘记》《论语论仁论》《论语解》《论语一贯说》,刘台拱的《论语骈枝》;常州学派中有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四书是训》,宋翔凤的《论语发微》《论语说义》。此外,还有大批塾师与士子对《论语》的研读成果,如宋在诗《论语赘言》,翁方纲《论语附记》,翟灏《论语考异》,程大中《四书逸笺》,崔述《洙泗考信录》《论语余说》,方观旭《论语偶记》,徐养原《论语鲁读考》,冯登府《论语异文考证》。
清代后期,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的深刻影响,乾嘉以来的汉学走向衰微,今文经学转向致用而兴盛。今文学派有魏源的《论语三畏三戒九思箴》《论语孟子类编·序》,许桂林的《四书因论》,钟文丞的《论语序详正》,戴望的《论语注》,王闿运的《论语训》,尤其是康有为的《论语注》会通中西,倡言变法;汉学家有潘维城的《论语古注集笺》,俞樾的《论语平议》《论语小言》《论语郑义》《续论语骈枝》《论语古注择从》,胡清瑞的《论语句读》《论语贅说》,董增龄的《论语雅言》,孙诒让的《论语正义校记》,叶德辉的《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宋学家有潘衍桐的《论语集注训诂考》,王景贤的《论语述注》,崔暕的《论语参注》,王肇晋、王用诰父子的《论语经正录》,其中以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最著名,其子刘恭冕有《何休注训论语述》,他们站在古文经学立场,兼容汉学、宋学,造就了《论语》学的高峰。
应该说,清代是《论语》学的鼎盛期,它在综合中有所创新,呈现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汉宋兼采”的特色,从而确立了“论语”学在“四书”学中的核心地位。

8.《论语》在近代、现代、当代的流传
从民国到新中国以来的100多年,虽有“五四”和“文革”的多次批孔狂潮,但《论语》学的多角度探究一直没有中断,演绎着“乱世批孔、治世尊孔”的活剧。兹开列40部《论语》著述,以窥全豹: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赵贞信《论语辨》(中华书局,1995年),于省吾《论语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赵纪彬《论语新探》(中华书局,1948年),方骥龄《论语新诠》(台北中华书局,1978年),唐满先《论语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钱穆的《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1999年),牛泽群《论语札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吴林伯《论语发微》(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马恒君《论语正宗》(华夏出版社,2007年),安德义《论语解读》(中华书局,2007年),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萧民元《论语辨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闫合作《论语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吴惠敏《论语趣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刘华民《<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于文斌《论语类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白平原《<论语>详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程翔《<论语>译解》(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中华书局,2011年),傅佩荣《论语之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钱宁《新论语》(三联书店,2012年),杨朝明主编《论语诠解》(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唐明贵、刘伟《论语研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杨义《论语还原》(中华书局,2015年),高培华《孔子孔门文武兼备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以上40部当代《论语》研究成果,再次展示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孔子”的多元阐释,既重塑了真孔子,又装扮出假孔子。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堪称“共性化通解”的范型,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可谓“个性化正解”的适例,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则是“自由化误读”的典型。还有吾师赵纪彬的《论语新探》,瑕瑜互见,虽受“左”的裹挟,被批孔的乱政所利用,仍不失为考证严密的学术精品。这大批见仁见智的《论语》再生产成品,都在考验着亿万《论语》读者的真假、善恶、美丑鉴赏能力。无论集注类、普及类、演讲类、考证类、学史类,都说明《论语》学的产生和发展虽有逆流回潮,但其阅读长河是滚滚滔滔,流淌不尽的。《论语》问世近25个世纪,解读本达2000多种,这是世界阅读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据文献记载,《论语》早就传播到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公元285年前便由王仁传入百济)和南亚的越南、新加坡;还先后以拉丁文、俄文、英文翻译到欧美各国(公元1593年就由利玛窦译成拉丁文本,1815年由比丘林译成俄文本,1828年由高大卫译成英文本),陆续成为“世界文章”经典中的一个宝典(详见唐明贵、刘伟:《论语研探》第8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从中外文章阅读比较的纵向视角看,《论语》既可以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名作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读,如与基督教《圣经》相比,与佛教《金刚经》、伊斯兰教《古兰经》相比;从中外文章阅读比较的横向视角看,《论语》又可以与外国同时代的同一国度的名作进行相应时空的对读,如与古希腊《柏拉图文集》相比,与《亚里士多德全集》相比。无论中外文章的纵比、横比,都可以在见同见异中求共性,扬个性,别先后,分高下,辨是非,品优劣,开阔视野,在阅读的交流、交锋、交融中提高各自的文化水平。

曾祥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顾问等。

  1712277680.jpg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微信号:gxtsggz

相关文章

  • 【观照社】世界阅读史上的中国奇观——《论语》古今流传的阅读简史(

    本文原载于《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2期“阅读传统与书香社会”栏目,现已被《新华文摘》数字版2017年19期“...

  •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21天精读《论语》训练营成长记录

    “半部《论语》治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论语在古代就流传到...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我要大量阅读, 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 阅读论语老子孟子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 阅读唐诗宋词, 阅读科普文章。 我要...

  • 知行格第145日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145日 日阅读:读《周恩来传》、《中国哲学简史下》、《中国哲学简史补二集》等,阅读3小...

  • 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穿越古今,链接世界,做古今中外伟大智者的朋友和学生。阅读是...

  • 荐书《牛津阅读树.中国故事》

    全世界儿童喜爱的牛津故事出中国版啦! 《牛津阅读树》是英国80%公立小学的阅读教材,在130多个国家广为流传,是家...

  • 阅读《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一个建筑设计师推荐的,和他一起压马路,这个人有些意思。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发现: 1) 什么是...

  • 冯友兰先生对大学生的告诫

    冯友兰先生可以称的上现代新儒家的代表,其著写的《中国哲学简史》,更是了解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 阅读了《中国哲学简史...

  • 20200912-14高中生活随笔37

    《语言学的邀请》、和《时评中国》书已到家。人类简史,之前翻过。现重新开启阅读。语文的学习,基础在阅读,没有大量阅读...

  • 学《论语》心得

    《论语》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至深。从古至今,对《论语》的注释解读就没断过,相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照社】世界阅读史上的中国奇观——《论语》古今流传的阅读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mf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