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育杂谈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陪一颗心长大》:"唉"在一起

《陪一颗心长大》:"唉"在一起

作者: 东方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20:33 被阅读53次
《陪一颗心长大》:"唉"在一起

黄士钧、黄锦敦合著的《陪一颗心长大》。

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人。陪伴孩子长大,我们真的陪伴了吗?很多时候,能有时间陪伴已经不错,但其实更好的陪伴,除了时间,还要有心,或者有时候,很忙而没有时间,用心连结了,比心不在焉地陪伴要好一点。

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当我们“唉”在一起》。

说是某周日晚,小女儿小蔓开始嗯嗯唉唉。

如果是常规模式,接下来小蔓会说:“我不想上学。”周末两日的放松之后,想到又要去有“任务”的学校,心里的烦闷和不乐意一定要通过什么方式发出来。

然后,太太会痛骂一顿。太太第二天也要上班,也会开始又一轮五天的辛苦,一经女儿激发,本来可以压制的情绪借着女儿的“无理取闹”而有了爆发情绪式道理的出口。

而男人,估计有些是很佛系的,躲一边,不说话,风暴过去了就一切平息;有些加入这场情绪,夫妻同一立场,于是就触发了很多对于孩子过去这个那个不足的指责;或者索性不同立场,于是就开始夫妻之间的互相指责。

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原来的做法,是躲避。

这次,他开启了同理的方式。他对小蔓说:“明天要上学了,心情一定很不好,才会唉唉唉地叫!”

然后,又对太太说:“妈妈明天也要上班了,心情一定也不好,小蔓是这样唉的,那妈妈是怎么唉的?”

妈妈顺势唉了几声,又表达了此时的烦闷和焦虑。

然后大儿子也加入这场“唉”里面。

然后,爸爸说:“来,大家一起唉!”

一个本来很低沉的周日晚上,女儿的负面情绪流露,妻子的怒火一触即发,而从“唉”上面,事情发生了转化,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家庭活动。这个活动中,小蔓的情绪因为可以表达,可以被接纳,而走过了这个情绪,家庭也从紧绷状态转化成松弛和宽松,重新“挨”在一起,滞阻的家庭能量重新顺畅而有活力。

方法其实很简单,但为什么日常的发生常在惯性模式里变成故障,而不会稍微转念一下变成故事呢?

感觉这里有两个点,当女儿“唉”的时候,父母的潜意识会发生定义:那是负面的,那是不好的,那是很严重的。在这个定义之下,父母会焦虑,负面情绪里,那个陪在一旁的心实际上暂时屏蔽了同理的能力,然后自然启动“应然”模式,你应该怎样,你又不该怎样。

还有一个点,父母自身的能量在哪里?故事里的爸爸之所以有了那么一个转念,他说是因为双休日工作之后,第二天是休息的,他有一份放松在那里。而如果父母本身很疲倦,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那么保持住自己不惹别人已经不错,一旦被孩子激发,很容易就会有情绪出来。

故事里是一个方法,方法是需要信念支撑的。

信念是什么?随时可以觉察自己的能量储存,不足了就去充一点;提升自己的同理能力,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让心变得柔和一点,然后从她的角度,感同身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一颗心长大》:"唉"在一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mk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