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勰《刘子》卷51正赏诗解赏以辩情评以绳理圣制法则揆量物情循名责

刘勰《刘子》卷51正赏诗解赏以辩情评以绳理圣制法则揆量物情循名责

作者: 琴诗书画 | 来源:发表于2024-02-22 18:04 被阅读0次

    刘勰《刘子》卷51正赏诗解赏以辩情评以绳理制法则揆量物情循名责实名实颠倒可为叹息

    题文诗:者所,辩情评者,所以绳理.赏不正则,

    情乱于实;评而不均,理失其真.理失由于,

    贵古贱今;情之乱也,在乎信耳,而弃目也.

    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

    识齐赏异,不可称正;迹同评殊,未得言评.

    评正赏翻,情理并乱.由今人之,画鬼魅者,

    易为巧也,摹犬马者,何难为工?鬼魅质虚,

    犬马质露.质虚者可,托怪示奇;形露者不,

    可诬罔以,是非难以,其真见妙.托怪无象,

    可假非而,为是取范,于真形虽,是而疑非.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不觉,孔丘之圣;

    齐景公高,悕管仲谋,不知晏婴,智张伯松,

    远羡仲舒,之博近遗,子云之美.以夫子圣,

    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

    扬子云之,才非为亚,于董仲舒;然而弗贵,

    岂非重古,而轻今也,珍远而鄙,近贵耳而,

    贱目崇名,而毁实耶?观俗之论,非苟欲以,

    贵彼贱此,饰名挫实,出于善恶,混揉真伪,

    难分摹法,以度物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

    今以心察,锱铢之重,莫之能识;悬之权衡,

    然后毫厘,之重辨矣.圣人知,是非难明,

    轻重难定,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权衡诚悬,

    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

    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

    则真伪易,辩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为鲤;既而知其,

    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赵有曲者,

    托伯牙声,世人竞习,后闻其非,束指而罢,

    为未知音.宋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藏之,

    后知是石,捧匣而弃,此未识玉.郢人为赋,

    托以灵均,举世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

    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唯易牙,

    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溷,

    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者能,不滥.

    二人评玉,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不能辩.

    客曰尔来,入吾目中,则好丑分!玉有定形,

    察之不同,非好相反,瞳睛殊也.堂珠黼幌,

    缀以金魄,碧流光霞,耀烂眩目;醉者眸转,

    呼为焰非,黼幌状移,自改变也.镜形如杯,

    以照西施,镜纵其,面长镜横,面广,

    西施貌易,所照变也.海滨居者,望岛如舟,

    望舟如凫,须舟者不,造岛射凫,者不向舟,

    知是望远,目乱心惑.山底行者,望岭树如,

    簪视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亡犬者不,

    往呼知是,望高目乱,而心惑也.至于观人,

    论文,以大为小,以能为鄙,而不知其,

    目乱心惑,与望山海,不亦反乎?昔者仲尼,

    先饭黍侍,者掩口笑;于游扬裘,而谚曾参,

    指挥而哂.以圣贤之,举错非有,谬也而不,

    免于嗤诮,奚况世人,未有名称,容止文华,

    能免嗤诮,者岂不难?以此观之,则正可以,

    为邪美可,以称恶也,名实颠倒,可为叹息.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前闻,

    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

    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

    纤芥之善,不掩萤爝,之光可谓,千载一遇.【原文】赏者,所以辩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于贵古而贱今;情之乱也,在乎信耳而弃目。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评。评正而赏翻,则情理并乱也。由今人之画鬼魅者易为巧,摹犬马者难为工,何也?鬼魅质虚,而犬马质露也。质虚者,可托怪以示奇;形露者,不可诬罔以是非,难以其真而见妙也。托怪于无象,可假非而为是;取范于真形,则虽是而疑非。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悕管仲之谋,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子云之美。以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亚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耶?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出于善恶混揉,真伪难分,摹法以度物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    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战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辩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灵均,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昔二人评玉,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不能辩。客曰:“尔来入吾目中,则好丑分矣!”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好相反,瞳睛殊也。堂珠黼幌,缀以金魄,碧流光霞,耀烂眩目,而醉者眸转,呼为焰火,非黼幌状移,自改变也。镜形如杯,以照西施,镜纵则面长,镜横则面广。非西施貌易,所照变也。海滨居者,望岛如舟,望舟如凫,而须舟者不造岛,射凫者不向舟,知是望远,目乱心惑也。山底行者,望岭树如簪,视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亡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乱而心惑也。至于观人论文,则以大为小,以能为鄙,而不知其目乱心惑也,与望山海不亦反乎?昔者仲尼先饭黍,侍者掩口笑;于游扬裘而谚,曾参指挥而哂。以圣贤之举错非有谬也,而不免于嗤诮,奚况世人未有名称,其容止文华,能免于嗤诮者,岂不难也?以此观之,则正可以为邪,美可以称恶,名实颠倒,可为叹息也。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前闻,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爝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译文】《正赏》鉴赏,是为了辨别事物的真实情感;评判,则是为了衡量事物的真实道理。鉴赏不公,情感就会偏离事实;评判不公,道理就会失真。道理的过失之处,在于过分重视古代而贬低现代;情感的紊乱,则在于轻信耳朵而忽略眼睛。古代和现代虽截然不同,但实际上确有共同之处;眼睛和耳朵确实有所差异,但认知都是一致的。认知一致却鉴赏有别,不能算是公正;事实相同却评论有异,不能算是公平。评论公正而鉴赏颠倒,那就会让情理混乱不堪。

    今人画鬼魅容易刻画的巧妙,而摹画犬马的人却难以达到精湛的技艺,为什么呢?因为鬼魅的本质是虚无的,而犬马的本质是现实的。虚无的本质,可以借怪诞之形象展现奇特之处;现实的本质,无法用虚假之言来混淆是非,难以呈现其真实的美妙之处。在虚无中营造怪诞形象,可以凭借非现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在真实形象中寻求逼真,即使逼真也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以前,鲁哀公心生向往稷契的贤明,却忽视了孔丘的圣明;齐景公心怀景仰管仲的谋略,却不知道晏婴的智慧。张伯松对董仲舒的博学充满向往,却忽视了杨子云的美好才能。以孔子的圣明,不仅仅局限于稷契的贤明;晏婴的贤明,并不逊色于管仲;杨子云的才华,并非不如董仲舒;但他们并不受到重视,难道不是因为过分重视古代而轻视现代,珍视遥远而鄙视身边,重视耳朵而轻视眼睛,崇尚名声而诋毁事实吗?

    观察世俗的论点,并非简单地想要推崇他人而贬低自己,也不是为了粉饰名声而贬低实质,而是由于善恶混杂,真伪难以区分,所以观摩法度来衡量事物的真实性,凭借信心来确定是非。现在通过内心去观察细微的差别,很难辨别;将它们悬挂在衡量的标准下,则细微的差别便能轻易辨认出来。

    因此,圣人知道是非难以明确,轻重难以确定,于是制定法则,衡量物情。权衡悬挂在那里,不可欺骗它的轻重;绳墨摆出来,不可诬陷它的曲直;规矩设置好,不可欺骗它的方圆。所以通过模仿法则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凭借信心来度量道理,那么是非就难以分辨了。

    越国有个人捕获了一条蛇,将其作为美食招待秦国的客人,秦国客人竟以为是美味的鲤鱼。后来,秦国客人发现那是一条蛇,便抓起喉咙呕吐起来。赵地有一位擅长唱歌的人,这个人的歌声被认为能与伯牙的音乐相媲美,因此世人争相学习他的歌唱技巧,后来,人们发现这位歌手的歌声并非真的如伯牙一般,于是纷纷停止了学习和模仿,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歌唱的本质和技巧,他们过于依赖传闻或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了解和判断。宋朝人捡到一块燕石,误认为是美玉,用铜匣子把它收藏起来。后来他们发现那是一块石头,于是捧着匣子扔掉了它。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玉石的本质。楚国人创作了一篇赋,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举世都在传颂。后来他们发现那并非屈原的作品,于是纷纷闭口不谈,将其抛弃。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文学作品。因此,只有易牙能够真正品尝出蛇肉的美味;只有钟期能够准确分辨出赵曲的雅致音色;只有猗顿不会错认燕石的真实价值;只有相如不会轻率地欣赏郢赋的美丽文采。从前,有两个人在评价一块玉石,一个说它好,另一个说它丑,两人争论不休。这时,一位旁观者说:“你们将这块玉石放进我的眼睛里,好丑自然就能分辨出来了!”玉石有固定的形状,然而观察者的判断却不同,这并非因为好坏相互对立,而是因为观察者的瞳睛有所不同。例如,在堂中挂着的华丽的帷幕和闪烁的金箔,还点缀着璀璨的珍珠和五彩的绸缎,使得碧绿的流水和绚烂的霞光闪耀夺目。然而喝醉酒的人却可能把这华丽的场景看成是火焰,并非因为华丽的帷幕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眼睛发生了改变。再如,镜子的形状像一个杯子,当用它来照耀美丽的西施时,镜子的方向会使她的脸显得较长,而镜子的位置则会使她的脸显得较宽。并非西施的容貌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镜子的角度和位置影响了对其容貌的观察。

    从前,孔子先吃了黍米,侍者见此情景忍不住掩口而笑;而孔子身着破损的裘衣出行,有人传言他的形象,曾参也忍不住笑出声。然而,圣贤的举止和行为并没有什么错误,却仍然免不了遭受嘲笑。何况是那些没有名气的人,他们的容貌和举止,又怎能免于被嘲笑?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可能变成邪,美可能称为恶,名实颠倒,实在令人叹息。

    今天我要讲述的道理,希望能与聪明、有远见的君子分享。这些道理不仅在以前就广为流传,而且对现实生活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避免被事物的表象和名声所迷惑,也不要让古今的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要关注问题的根本,而不是过分关注表面的华丽言辞。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发现微小的优点,也不会忽视微弱的光芒。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千年难遇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勰《刘子》卷51正赏诗解赏以辩情评以绳理圣制法则揆量物情循名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oy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