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猫的剽悍江湖写作营简书·城记
在武汉 谁敢说自己不是「边缘人群」?

在武汉 谁敢说自己不是「边缘人群」?

作者: LOSA王小夜 | 来源:发表于2016-12-19 10:37 被阅读106次

    01 归属感

    前两天,一个外地来汉的朋友向我感慨:来武汉几年了,还是一点归属感都没有。

    • 天气永远在跑火车,好容易适应了酷热一下又进入了严寒;
    • 诺大的城市,离开了自己工作居住的小旮旯就像到了个陌生的地方;
    • 融不进本地人的圈子,找不到家的感觉。

    我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但作为一个本地人,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 虽然是个正宗的汉口人,但巷子里日日吃宵夜的生活我没体验过;
    • 有钱土著们不用上班或是找个轻松工作、日日泡酒吧的生活我不敢想。

    就连我的汉口土壕朋友也在感叹:到了武昌就两眼一抹黑,连昙华林和 VOX我都没去过,武昌的学生们和我生活的简直是两个世界!

    02 大 武 汉

    武汉太大了。

    大到远远超越了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半径。所以武汉没有中心,而是均匀地分成了多个中心,围绕每个中心构成各自的生活圈。中间还隔着两条江,硬生生从心理上区隔开了三个大镇。

    所以滴滴的自动派车机制在武汉遭遇了大 Bug:明明相隔不到1000米,但因为隔了条江,就等于要到另一个「三分之一城市」,而且过桥还要收费,许多司机接到这样的单子根本就不愿意跑。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交通还不这么方便以前,许多人几乎没有机会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像我,在18岁前一直生活在汉口,没有到过武昌,汉阳更是压根在我的城市版图以外。

    所以我接待的许多外地游客,逛完了武昌的几个重要景点,就以为游完了武汉。因为他们在武汉上大学的朋友这样推荐——许多没离开过武昌的学生甚至会把本地人半辈子都不会去的「光谷」当做武汉的中心推荐给外地游客。

    03 纷杂的武汉人

    在武汉,每个人都是过客。

    武汉的人口多而杂,不止按区域划分,也按阶层划分。

    • 最早码头文化土生土长下来的武汉本地人,江湖习性,女孩泼辣,男孩精明,热衷声色犬马,街巷里的隐秘小吃、黎黄陂路的小咖啡馆和江边的酒吧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 建国初期为发展工业、扶持教育,被国家从外地迁来的知识分子后代,大都生活在武昌,他们和本地人的生活习性完全不同,更懂礼仪、不追求美食、不爱夜生活,当地的武汉话因为掺杂了大量其他地方口音,也和正宗的武汉方言有很大区别;

    • 武汉是全国大学最多的城市,其中大半在武昌,因此武汉汇聚了上百万大学生,其中半数是外地人。虽然有如此之众,他们却很难参与到这座城市的主流生活,参观景点、串校、参加文艺活动是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 还有大量从外地涌进武汉工作的打工者:互联网人才大都居住在光谷附近,工业人才很多生活在汽车产业集中的沌口,低端体力打工者许多因为房价原因只能住在偏远的城郊......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很难融入本地人的生活圈子。

    汉口最繁华地段的「二代」们、武昌大学城的外地学生、红钢城的工人家庭、胭脂路附近的「老武昌」、棚户区的钉子户、青山的「半吊子武汉人」还有光谷金融港附近的外地技术民工......不同地域不同籍贯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武汉这块土地上各自生活,互不打扰。

    04

    这种状况,可能来源于武汉人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作为中国的交通中心、前陪都、工业重镇、大学最多的城市,武汉人有理由感到骄傲。但事实是:因为国家政策等各种原因,经济、城市建设赶不上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甚至看起来像个「大乡镇」,不少本地人对此其实是不满意的。

    所以你会见到来自杭州、广州、重庆的朋友有深深的地域自豪感,甚至毕业后也更愿意留在家乡;而武汉人,则大都羡慕「真正的大城市」生活,对于本地的交通、经济、天气、环境以及码头城市的江湖气,自己都有诸多批判。

    所以武汉人喜欢抱团:维持自己在从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中,会让人感觉更安全;对于其他同时存在的圈层,他们不喜欢也不讨厌,不想改变也不愿加入其中。

    05 武汉的包容

    但都说武汉是「大武汉」,海纳百川,是说错了吗?

    我不认同。

    包容性和融合性是两回事。

    举个例子吧:

    北京、上海都属于融合性很强的城市。任何人、任何群体进入这座城市很快会被它从精神上降伏、文化上压倒,并悄无声息的融入这座城市的固有生活轨迹。就像当年的中国,所有被征服及试图征服它的异族,无一不在文化上被压制、被同化。但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包容性并不强。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形态一旦进入,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里。

    而武汉则相反,是座融合性很差但包容性极强的城市。

    大多数外地人来到武汉,虽然能和本地人迅速成为好朋友,但却很难、也不愿被武汉人同化,过上端面上街、街边喝酒的生活,自然也进入不了本地的圈层,说白了,就是武汉的码头文化不够强势,难以折服外地人。

    但同时,武汉对于任何外来文化,都抱一种宽容的开放态度,不管是学生们崇尚的文艺调性还是近几年从北上广涌入的生活方式,武汉人从不拒绝,甚至乐于去接受它、孵化它。

    所以武汉变成了今天看起来的这个样子——各个圈层划分清晰,各成一派。

    你也许讨厌这样的武汉,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这也许不是一座繁华的、高大上的、一本正经的城市,却是一座让人真正感觉轻松的城市——没有伪装,没有装模作样,没有道德绑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某种上层社会的生活姿势、融入某些圈子。就像最本土的武汉人,可以端着一晚热干面在路上边走边吃,而完全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如此简单,如此自由。

    记得知乎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武汉是这样一座城市,她的包容总是在最隐秘的地方,因此她看上去好像总是在拒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桃子的小站:很棒。👍
      • 桃子的小站:大学三年在武汉,一开始不喜欢不过后来觉得他也挺有趣。
      • 培训经理陈维磊:从人的内心感受说到了城市,从城市又说回了人的内训。
        很有灵气的文字,不经意间多有几分俏皮
        但是城市的情况在很多细节回转有些突兀,感觉很多故事没有写开来,只有枝干光秃秃地戳在那里,颇有几分生硬
        不知是否赶稿的问题,建议多加几分润色,将细节内容饱满起来,整个文章就会像多元化的武汉一样,鲜活起来~
        LOSA王小夜:@培训经理陈维磊 哈哈 被一眼看穿 确实有时间问题 酝酿时间也过短 同时也考虑简书上文字太长不受欢迎的经验……最后转折的有点突兀 不伦不类~谢谢点评!会继续润色~

      本文标题:在武汉 谁敢说自己不是「边缘人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oz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