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家里是土墙瓦房,窗户小小的,只能透进很少的一丝阳光,房间光线昏暗,那时特别羡慕那些住在有明亮窗户的楼房的人们。不过那时我们小镇上总共也没有几幢楼房,住楼房的人屈指可数。
毕业工作后刚到学校没有房子,我就借住在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的宿舍里,那是乡政府二楼的一间小房,房间虽小,我们两个女生却把小屋收拾得干净整洁,最值得回忆的是在我们房间窗户后面生长着一大片竹林,放眼望去,满目青翠。清晨,清脆的鸟鸣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有时小鸟还会从阳台窗户飞进我们的小屋与我们来个亲密接触。
一年后,我在学校分到了宿舍,是和另外一个老师合住一套两居室的套间,我们俩各一个房间,客厅和厨房公用,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第一处住房,我当时还很用心的装扮着自己的房间,买了绿色的暗格的窗帘,用一块漂亮的台布盖住了我简陋的办公桌,在床头墙上斜插了一束红色的绢花,整个房间变得明艳美丽了。
结婚一年后跟随老公到部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搬过好多次家,从昌黎到下花园,再从下花园到北京。
在下花园待了两年多,我们住一处平房,共有两间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北方天气寒冷,冬天用炉子烧火取暖,老公在家的时候,炉子总是烧得旺旺的,屋里暖烘烘的,可一旦他出差在外,我就不会烧炉子取暖,屋里冷得跟冰窑似的。
屋前有一片空地,老公把这片空地开垦成一块菜地,种上各种蔬菜,我最喜欢给菜地浇水和采摘蔬菜,我们种的黄色的西红柿又大又甜,长长的丝瓜有的比人还高,我们还特意站在长丝瓜旁边照相合影,留作纪念。
95年到北京后我们就住公司安排的一间平房内,平房用玻璃隔断隔成了两间房,一排平房共住了四家人,大家都在过道上做饭,一到饭点过道上就飘着各种饭菜的香味。平房一住就是十年,我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
期间我还跟随老公在工地上管理资料,住过工地的简易工棚、地下室,和别人合住在一套房内,女儿也随我们在那里读幼儿园,女儿一共转过四次园。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些年我们流离颠沛,不断搬家,生活一定很艰苦,不过我自己觉得只要一家人能够待在一起其乐融融就是幸福。
我们是2000年在北京买房的,因为当时女儿只有两三岁,我们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不方便接送女儿上学,所以直到2006年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我们才从石景山搬到海淀。
因为当时买房时经济条件不太好,我们的新房也不大,只有80平米,装修也很简单,但这是我们第一个真正意义完全属自己的家,我们就小燕衔草筑窝一样一点点布置自己的新家,新家虽然不大也不豪华却很温馨,比我们以前的住房条件好多了,这里小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生活配套设备齐全,我住在这里倍感温暖踏实满足。
2013年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我们又把这套大一居卖掉,增钱置换了同一小区的120平米的大三居,买房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遇到的麻烦不少,不过好事多磨,最终换房成功。幸好当时老公英明,果断换房,要不然现在房价上涨就换不了。
我们家房屋的变迁只是我们国家千千万万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我熟悉的亲人朋友这些年住房环境都越来越好了,有从低矮的平房升级为砖混楼房,也有从窄小昏暗的小居室搬到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我相信随着国力的强盛,人民的富足,我们大家的住房条件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