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经常会听到关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刻意练习,逃离舒适区类似的观点和文章,自己也读过相关的书籍;所以当看到《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它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只是最近加入了阅读群才按书单买了这本书。但读完之后,还是有所收获——最起码我了解了刻意练习的正确姿势;一万小时理论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读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知道如何有效地练习,成为高手。
本书的第一章讲的就是有目的的练习。想做成某件事情,有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你的练习;而有了目标之后,你才可能制定计划,之后一步步实现。
有目的的练习时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在学校里,学霸成绩优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目的明确。感受一下“我目标是英语写作成绩提高10分,在句型多样化上面还能提高”与“我想提高英语成绩”目标的区别;“我今天要跟读10遍ted演讲”和“我今天要做听力练习”计划上的区别;目标明确之后,你才有方向,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而很多人往往没想清楚目的就埋头苦干,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目的的练习是包含反馈的。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假如你学习目的不明确,那你怎么知道哪里需要提高,哪里需要改进呢?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我经常会碰到学生幻想自己能够以舒舒服服的姿态进步,想着自己在家或者某个安静的角落,然后自己把一切搞定。但是其实要进步得快你肯定是不会感觉舒服的。而书中也提到了刻意练习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痛苦。
当然啦,有了目的还不足够,还需要刻意练习,也就是本书的重点。刻意练习不只是我们所理解的根据目的然后不断练习,它还有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有好导师指导。好的导师在你练习过程的早期,能够大量快速给予你反馈,他能够监测你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刻意练习能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需要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它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表明了做某件事情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这里需要引入心理表征这个概念。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他们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比如说,描述画中的蒙娜丽莎在哪里坐着,以及她的发型和眉毛的模样。书中提到大师与新手的区别强就强在于心理表征上。简单地讲,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也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大师通过大量的练习创建了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比如象棋大师和普通人一样记忆棋盘,象棋大师脑海里有无数熟悉的画面,所以能轻松地战胜普通人。
讲完这些,那可能有人会问,假如没有好的导师那怎么办(说实话现在网络和资讯如此发达,要找到各行各业的好老师并不需要很费劲,比如可以上“在行”找)?这时候你需要自己设计练习方法,自己创造机会。书中提到要牢记三个F(focus专注, feedback反馈, fix it纠正)。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它们。
练习的方法其实大家听得不少,即使是“刻意练习”估计也有不少人知道。但是真正能这么做的人永远是少数,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保持动机。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坚持做一件事和你的意志力有关。但是现在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那要如何保持动机呢?书中介绍了两点:1.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比如你刻意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其他义务和事情所干扰;2.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你可以想象成功后获得别人的认可,把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投资,而不是代价(外部动机),拥有足够强烈的信念(内部动机);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和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最后是精心设置目标,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收获,要学习某方面的技能,首先你得有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找个好老师,给你任务,在舒适区外花时间专注练习,不断根据反馈纠正,直到掌握技能为止。如果没有老师,那么就自己设计练习,把目标分解,逼自己走出舒适区,要更多的反思和总结,不断调整,同样可以实现目标。时间关系,只能粗略地写写读书笔记,之后找时间分享《精进》《好好学习》这两本书,同样是讲如何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