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上回讲完时间和选择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行动了。计划做得再完美,不行动都是徒劳。所以要成为高手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即刻行动。
可能由于受教育体制的影响,我们总是被教育现在所学的知识理论技能是在为以后做准备,而不是现在。所以我们总想着要准备好再上“战场”,这个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你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等我准备好什么什么才去做......; 等我把题目刷完单词背完再去考个托福,结果实战一拖再拖,真正去考的时候也没见结果有多完美;等我把英语练好再去试试演讲比赛,结果第二年你又找了其他的借口;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好准备;我当了这么多年学生,几年老师,到现在为止,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跟我说“我准备好了”再去考试这样的话。考前从来都是说“要死了,怎么办,我还没准备好”之类的,这是很正常的。
更好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是行动先于思考,三行而后思,因为“做了再说”意味着快,快意味着你有时间,有时间意味着你有机会改,在实践中及时反思,不断修正。而我直到工作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要反思呢?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从表现过渡到更多抽象理念和具象事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书中提到,我们置身在这个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表象。如果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性信息。那么反思和行动,就成了在这三者之间折返的桥梁。
图3.4下图是书中如何反思的具体做法,大家可以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反思复盘一定要及时,因为现在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太多了,你要复习和反思的事情只要稍微拖一拖,第二天你会发现有点吃力,或者已经忘了大部分了,再拖一拖,基本上这件事又流产了,期间还伴随着焦虑,于是慢慢地最后连拖延都没机会了,东西积太多嘛!
本章内容作者是以创业的和做产品的角度和例子展开讲的,所以我只提取了共性之处;最后补充一下应付工作中经常被打断或切换任务时候的办法。
1.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我们在工作中或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任务突然被打断或要完成新任务的情况,这时候如果没有好的应对方法其实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是非常低下的。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书中提到,转换损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也就是之前已经习惯了A的认知情境,反应方式,这个惯性会对完成B任务造成干扰;二是做B的时候需要对B进行认知重构,重新回忆起B的相关信息,这个重构也需要时间;所以有些人不受打扰高效地学习或工作一小时有可能相当于别人的五六小时;
作者的解决方法就是要找到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也就是要专注于“最烧脑”最核心的那部分。这部分如果可以完成,那么即使任务切换当中有所损耗,也不至于很大。
图3.2譬如你现在被要求完成一个PPT;你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比较合适呢?答案应该是设计架构,在此之后你再去考虑模版和案例,这个过程就是“核心思考区间”。这个过程是需要你花时间专注地思考的。这个部分如果被干扰,那么你的损耗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这部分已经完成,之后任务被打断了,你仍旧可以按照原来的计划完成。
2.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我们平时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遇到的任务的复杂度和类型是不同的,而我们大脑在处理不同信息的时候方式也不同。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是一种类型,处理图片时又是另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又是一种...... 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也会比较大。
譬如我在写简书练习的时候,是需要有配图的。在写到需要用图说明的时候,如果停下来插图,那这时候我的思路会被打断,也未必能够找回之前的“心流”状态。因此为了提高效率,我会在写完的时候再来处理图片。
再譬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word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如果你把它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文字,ppt图示,ppt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如下图:(这是书中给出的例子)
图3.3掌握了这种工作法,相信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都会得到提高;不过可以的话,学习的时候最好能给自己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这样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喜欢或者对你有用,可以给我打赏或者点赞;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可以在下方评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下一篇我会分享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以及我比较感兴趣的如何利用潜意识为我们工作。各位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