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有一种类似的要求提得比较多,“目标同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大致就是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意思吧。同频共振是一个汉语词语,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
工作上需要这样的节奏,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观念上一致了,行动上方可同向,最终实现达标。衍生来看,其他的一切活动大概也服从这个规律。
今早是兴趣小组组织的第一次聚跑,六点半在公园起跑,我赶到时,大家已经热身完毕,部分人已经完成一半任务,于是大家拍完照便开始跑。第一梯队遥遥领先,出发后跑至弯道处,就寻不到踪迹了;我没有热身,不敢发力,落在队伍最后,两位平常配速不高的女同事也属于垫后的,与她们俩同行一段后,我已完成三公里热身跑,于是也只能丢下二人独自追赶前面的同事。跑步运动,习惯了自己的节奏和频率,一旦打破,就浑身不自在,可能身体的适应性有一个转换的过程。
昨晚一个同事向我打听聚跑的事,最终她还是没有来,恐怕也是基于这一点。大部分人来参加的都是训练有素,长期坚持跑步的人,有没有人陪着,都会坚持到底,对于新手来说,缺一个训练的过程,如果落后了,说不定就放弃了。大部分跑者,其实都是用自律来约束自己,我运动,我快乐,当你开始跑步运动时,这份多巴胺是没有分泌出来的,煎熬比快乐要多,但只要熬过去了,收获的必是快乐。
一起来参加的人,在聚跑这件事上肯定是达成共识了,有了这种共识,大家只管跑就好了,至于每个人的频率与节奏,关系并不大,沿着同一个方向,奔赴同一个终点,总有相聚的时刻。比如今天这个赛道,一圈三公里,根据自己的状态,跑完一圈回到起点,或跑完两圈,也有三圈或更多的,而我,依旧是十公里收工。
若只想追求跑步的热闹,有三五一群携手前进,那必得找几个能同频共振的一起,否则各自的节奏不一,自然在跑的过程中会分道扬镳,最终是自由行,你跑我追,我跑你随的状态。跑步如此,朋友之间交往也是如此。
从小到大,我们一生要认识多少人,然后又在这些人中找到多少知己与同道之人,这个看似是讲究个缘分,其实却是同频在起作用。同样的兴趣爱好,会让大家逐渐走在一块,能否继续深入地走下去,又取决于共同的时间安排,共同能力水准,以及共同的认知,只有这些都彼此相近,才能得以前行。同在一个团队里,走得快的,一直会保持在前面,坐下来等队伍之后的,不太现实,时间何其宝贵呀,于是分是一种状态,最终合也是一种状态。
每个阶段,都有陪你前行的朋友,在一个频道里,你们能同行一段距离,当环境改变,你们进入不同的频道,分就是一种必然,试想,谁不是边走边散,歌词里唱,“结识新朋友,忘记老朋友”,这么说并不公道。不是忘记,只是一种被迫选择。几年前,小学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到场的还算多,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住着,既是同学也是乡邻,彼此还算亲切一点。给我深刻的印象就是:共同话题太少了。后来初中同学通知聚会,我就没有参加了,并非我孤傲,确实感觉太无意义,你有想见的或想说说话的人,在这个信息时代,早已经不需要双向奔赴了。
走到最后,你会发现,心开始静了,身边也开始形单影只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状态。走过纷纷扰扰,寻求过热热闹闹,才猛然发现,到头来,还是这种寂寥,才是生活的全部。不受干扰,无须配合,按照你自己的节奏与喜好,缓缓行,闲庭信步,悠哉乐哉,岂不美妙?
年轻时,总是不甘寂寞,这也是一种潜藏的生理状态。当一切回归生命的本真,无论如何前行,都是随自己的步伐,不再寻找同频共振。有人常说,到了我这个年纪,没有谁能影响到我,我就是我自己的主宰。这当然是一种年龄资本,无欲无求,也就不受约束。但往往大数人,此生都不一定能走出重围,不是想不通,只是生活所迫而已。有几人能不被世俗所困缚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采菊东入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作为彭泽县令,拿一份微薄的薪水,至少能养家糊口吧,但凡有任何一丁点的办法,既不失文人风骨,也能保住五斗米俸禄,陶渊明应该也不至于辞官归隐。我们一边感叹他的骨气,也不禁为他的艰难处境而伤怀。一个小小的县令都被逼得做不下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已达何种境地?天道不测,造化弄人。陶渊明若能遇到同道之人,定得赏识,不说轻云直上,总不至落魄如此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感激此生偶遇贵人。此贵人必定是同频同道中人,方可赏识、认可你。反观历史上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比比皆是。自以为有治世之才的李白,终生才得一个小小的“翰林供奉”;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也是没有得到赏识的一代文豪;一路遭贬的苏轼更是不用提了,不论与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没有达成同频共振的状态,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地可去了。还有很多这样的鲜明事例,无一例外,同频同道,才可能心心相惜,互帮互助,携手同行。如果是有一定能量的人,则必成为贵人,助一笔之功。
然生命中的所有相遇,可遇不可求,茫茫人海,能遇到几许同道中人呢?
(2023.7.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