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作者: 谷意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08:05 被阅读0次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起身放下经卷。劳累或烦躁时,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走出茶庄,跨过马路,站立河畔,静静地观照水面的波纹变幻,在缓缓流过的幻灭里沉淀依然驿动的心。一轮皎洁的明月,岿然不动地从漂移的白云边缘向山河大地流泻薄雾那样的柔光,我猛然想起,是十五月圆夜了。

    千江有水千江月,人间天上是否依然有离愁别绪、悲欢离合?那轮月亮,依然是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孤月轮,抑或苏东坡的照无眠不应有恨的千里共婵娟呢?就在我出神刹那,白云已经隐去了月亮,陪伴我的身影也如清水干涸,了无痕迹。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一边接受阳光一边把阳光反射给大地,阴晴圆缺、亘古如斯、周而复始地沐浴着大地漆黑的夜晚,让大地上的众生,不论贫穷富贵、不论天涯海角,都可以在空里流霜不觉飞里观照到生命的丰满与虚亏,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或悲伤。可是,月亮从来不曾为谁特意停留驻足过,月色带给人间的不就是金刚经所说的福德性吗?

    福德是给于​肉身的,是财富或食物,可以温暖我们的肉体,也是可以以长度单位计量的,福德性给予的是智慧,是给予灵魂的,是无形的,是无法用有形去衡量的。经文启示我们:生命有知也有身,其身得得物,其知得得性,得身得是小,得知是大,知若得物,即受身缚而不能觉悟,故知上见见见性,下见见相,上得得无,下得得有,所以唯智慧者能觉悟,唯觉悟者得智慧。由此,佛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可以说,佛反反复复开示缘起性空、不立于相,无非就是启发众生人生觉悟在于内心智慧吗?那么,佛开示的智慧有何指向呢?站立河边,可以看到许多鱼在水底里悠游地觅食,看起来自由快乐,但鱼并不能感觉到水外面的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咬食成为钓者盘中餐,就是鱼因为受限于自身的境界,它的生存与自由就是假象。人与佛,有限于无限、短暂与永存,人又怎么能以有限去解读无限、以短暂去衡量永存呢?智慧,就在于参破这种隔阂,体悟到自由与无限的妙境。

    我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信仰的终极难道仅仅是永生或报应审判吗?人的伟大在于知道自己的有限性,目及所及的感性事物背后必以无限的、绝对的非感性事物作为事物的根源和基础,也就是说,人的心灵虽然有限,却能设想无限的东西,由此才开启了无休止的科学探索与宗教信仰,意图可以在永恒里自由地展现人之为人的尽善尽美,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人都有佛性的归指吗?

    人有佛性,向往终极的自由自在,那么,社会的种种现象就成了实现自由自在的障碍,而这种障碍不是社会固有的,而是人心里的贪嗔痴导致的种种罪恶,佛教的空性也许就缘于欲灭渡贪嗔痴,消除通往自由自在的罪恶障碍。

    康德认为,人是双重的存在者,作为感性的生物体,人是现象界的成员,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作为理性的社会主体,受他自身理性自由的道德律的规约,人若光受自然法则支配,那么他就是自然冲动的奴隶,与动物无异,然而社会不是由动物组成的,人有出自理性的先验自由,故人类可以建立起社会关系,但人却对自己先验的自由本身还无自觉,与他自己现象界的那一面始终存在起作用,会把出于理性自由的社会关系用来为出自于动物性的私利服务,这就是社会罪恶的根源所在。

    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先验,难道不就是我们内心的佛性吗?佛指引我们走向智慧,无非就是勘破妨碍我们现实假象,洗尽贪嗔痴及衍生的种种罪恶,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人佛两界,人如鱼水里生活,只是我们比鱼好,能意识到水面还有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千回百转的人间宿命,浩渺遥远的地方不一定有彼岸可以永生,但人不是动物,人终极的使命就是让生命自由自在。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达到而只能无限接近,但这就是人活着的全部意义,也是觉悟的起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ui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