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82小飞虫奇迹分享精简版——why not

482小飞虫奇迹分享精简版——why not

作者: 满意禅拍身心疗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08:44 被阅读0次

意识奇点即选择点 why not

(小飞虫录音序号482)

为什么所有的问题到最后, 都是“why”、都是“为什么”?或者“why” 到底是在 问什么?

所有问题的那个根、那个为什么,它到底在问什么?——就是“为什么”在“问什么”。

他“why”什么呢?他在问什么?他想知道什么? 或者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问出这个“why”?

大家往简单想,不要用识去回答。有人说:他不明白,他不确定。

哎,有个同学回答对了。 其实他问的是什么?问的就是“因”! 把因忘了,出现的问题就是why。

宇宙中的第一个问题,这个why,就是因为遗忘因而产生的,也就是遗忘了上主而产生的。

因为上主就是源头,就是因。

人一生中问的最多的问题也是“为什么”,其他问题最终也会导致问“为什么”。

所有的为什么其实都在问:因是什么? 一旦因找到了、链接上了,这个“为什么”就消失了,这个“为什么”只在宝宝找不到爸爸的时候自然产生。

所以déjà vu现象(似曾相识)就是一个瞬间,我们意识的一个突发点,从角色“噔”的一下跳到了玩家那个地方,但是跳的不彻底,然后就会把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感知成已经发生。

当心灵在重温“一切已经结束”的时候,他在扮演角色的这一部分,分流意识,就会因为被分配的任务去扮演角色,他就会一度有一种好像不知道自己怎么存在的感觉,一种找不到因的感觉。

所以人终极那个问题“why”,是在问 “why我存在”。

如果非要把这个why再扩展出来的话,第一个问题应该是: 为什么“我”存在? 然后才有“为什么?”才有“我是谁?”“我和谁是什么关系?”“我要去哪?”“我从哪来?”才会有一系列后面这些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我怎么来的?”或者“为什么会有这一切?”其实这两个问法差不多,是同一回事。

在这个完美的计划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分。 当你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你会知道这是多么的刻不容缓,你赶快去办! 这个“刻不容缓”怎么理解?

《奇迹课程》不是说有无限耐心吗? 不是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回家吗? 为什么还来一个“刻不容缓”?

这个地方给大家解释一下: 所谓“什么都不做就能回家”的这个意思,不是指角色;是指这个玩家不要把角色当真,去操心角色该做什么、该发生什么。

但是这个玩家他的确是刻不容缓地要去认出,这个一体计划他到底在干嘛。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只会随着惯性继续轮回。

课程中有个地方讲的一句话,也是非常让我震撼。 它说:上一次,我们已经很接近,但是因为你对我的信任不够,没有成功;这一次,我们联手再来。

给我的感觉相当于这个剧本好像我们试过一次了,但上次信心不够,所以这一次我们联手再来。

所以这些话在我读来,都是在讲这个“完美出轨论”中,我们已经在摄影棚里面。

好比说让圣子用这一个角色来试着觉醒,来看他能不能醒过来;他醒不过来,那就再来一次。

所以这个“刻不容缓”,我的解读是需要的。 我们要抓紧的不是时间,不是让你去抓紧时间,时间都在圣灵掌控之中。

你是要抓紧你的认出!它是——不妥协的意思。 既然你知道这是真相了,那么你下一段剧本就别再这么看了。

就是说你既然知道以上所说的这一切了,并且你愿意相信了,那么下一秒开始的人生剧本,你就要换一种目光去看它——是指这个刻不容缓。

意思就是说:你只是理论知道但你不去用,它没有用;你不去转化目光,它没有用。

所以有个刻不容缓在里面。

老爸说你没罪你偏要说你有罪; 老爸说你有家可以回,你偏说你不配; 老爸说你无需放下牺牲就能回, 你说你只有放下牺牲…… 你说老爸有什么办法?

因为祂赋予你是自由意识,祂不能干预你的自由意识。

课程已经明确说了,老爸干预你的自由意识就是干预祂的自性。祂是不可能这么做的,因为本来就是“一”嘛!

在真实之境没有先后关系,也没有级别关系。 所以圣父、圣子不是级别问题。

不要以为像人间这样“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好像当父亲的有权力命令、指挥孩子干什么。

一元之境不可能。一元之境没有层次差别,没有先后顺序,只有因果关系。因果和层次不一样。

因果关系不是层次关系,也不是先后关系。只有因果这种关系,能在永恒中存在。

其他关系在永恒中都不成立,因为它需要分裂,需要先后,需要层次。

只有因果这个关系既无先后,也无层次,也不需要分裂。这是真实之境唯一的关系。以后还会再说到。

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是真实之境唯一的关系。 为什么要讲这一点呢?因为这一点是很多人不明白的,包括很多奇迹老师都不明白。

国内国外很多奇迹老师在讲到一元之境的时候,都会误把它讲成那种没有因果关系的一体。

最典型的就是“顽空论”,就是认为父即是子、子即是父,它没有任何因果。 它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这个因果关系,今天时机不到,在未来我们展开讲“创造论”的时候要讲到。

因为只有明白创造,你才能明白你干嘛的。 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那我回家后我干嘛? 你绝对不是回家后闲得没事干!

因果关系是未来要讲的形上一元之境的创造的一个前提。 但因果不是分裂的,因果是合一的。

只要你的喜悦不是全面彻底的,表示你对上主的某个造化少了一份爱心。 心灵的喜悦只在:我们对造化的全部没有任何排斥地都有爱心,我们的喜悦才能完整。

这句话如果理解的话,等于解释了为什么要宽恕。 你宽恕别人不是因为那个人有罪,但也可以说因为他没有罪。没有罪你宽恕他干嘛?

所以,为什么要宽恕?宽恕是为了你的喜悦的完整性。 还有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造化,你少了对他的爱心,那么你的喜悦将无法完整。

一般的忏悔赎罪无法化解任何过错,因为那种忏悔影射你确是有罪之人。只要你让自己感到一点罪咎,这一错误便会是根深蒂固而难以化解。

一般的忏悔,不管你忏悔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起心是多么好、目的是怎样、形式是怎样,你都多多少少允许自己去感受了这个罪咎。

哪怕这个罪咎你说是我过去的罪咎,但你也允许了自己去重温、感受这个罪咎。 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没有真正地化解、撤销这个罪咎,你其实只是再一次地强化了这个错误。

就是当你重新提档的时候,你重温这个罪咎的时候,你其实让心灵再次感受了罪咎。

不管你用回忆的方式,倒叙的方式,比较的方式,论理的方式,争执的方式,对错的方式,怪罪的方式,自责的方式——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你只要允许你的心灵再次感受罪咎或者罪,你就在强化它!

前面说了,你的喜悦只和一个东西有关——只和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给造化的每一份爱。

如果这个公式是唯一的公式,那么,到此我们就可以显而易见了,就不需要太费力。

你就应该明白另一件事情:如果你现在并没有感受到全然的喜悦,就是只要你现在的感觉不是全然的喜悦,完全的喜悦,比较开心都不行,必须是完全的。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什么可能呢?就是你依然在做出「不爱造化的每一部分」的这个选择。

你只要此时此刻没有在全然喜悦中,你就一定有你没宽恕的。 你只要还有一个问题,说明你没有宽恕。

你只要不是全然喜悦,一定在造化中有你没有全然允许和全然接纳,没有全然给出爱的,你没有。

课程里面只有「宽恕机会」; 这一旦变成「宽恕功课」,大家一开读书会,一讨论就说,你的宽恕功课是什么,我的宽恕功课是什么,那是在比惨啊。

如果《奇迹课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宽恕功课,不断对付这个功课的法门,那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真的就是在比惨啊。

它不是那么回事,《奇迹课程》只是说:你本来可以认领上主给你的全然喜悦,如果这个礼物,你没有认领全,你还没有全然喜悦,那一定是你扣押了这个喜悦,你扣押了爱。

你怎么扣押爱的呢,在二元中,你扣押爱的方式就是: 你眼中依然有看的不顺眼的事,有不允许的事,有不容纳的事,有不接纳的事和人。

我们再把思路理清一下,这个「宽恕功课」,就不再是一个小我用来吓唬我们的,一个修行障碍,不然「宽恕功课」已经变成一个修行障碍了。

当然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上明白了,我们再来体会另一句话,就是以前经常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奇迹课程》哪一句话说你要对小我下刀?《奇迹课程》哪一段告诉你要消灭小我?从来没有,从来没有。

它只是说:你的喜悦和你对一切造化的这个喜爱成正比。所以这个东西,你倒过来说,就很清楚了:上主一直要给我们的喜悦,也无需牺牲。

还记得前面那一段吗,《奇迹课程》说:上主对你明明有家可回,却非要认为自己要牺牲什么,才能回去的这个固执的想法,黯然神伤了。

这才是上主不希望你去经历的,你怎么反过来认为,自己需要这么经历呢。 所以《奇迹课程》的这个法,不是一个吃苦的法。

我再说一遍,不是一个牺牲吃苦的法。 但是基本上90%的修行法门都是要求牺牲吃苦的。

90%甚至我可能还说少了一点。 大部分的法,都是要求你,要有一定的牺牲、吃苦,要有毅力要有坚持。

其实大家仔细读《奇迹课程》这个感觉,《奇迹课程》甚至没让你坚持。它整本书从头到尾,用小我去看,就像是爱搭不理、爱学不学,随便你。

奇迹课程它不需要你去为它付出什么,不需要你对《奇迹课程》是树立偶像、去表忠心、去保护它、是真理不可捍卫、去说服人这是最好的法门,它不需要。

它根本不关心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统统没有用。 它只需要你认清,受苦是无需如此的。

但是,这个人呀很有意思,人一旦相信,受苦是需要的。你跟他说:“受苦,无需如此。” 他会认为,你在骗他。他觉得,没有那么好的事,怎么可能不受苦。

因为我们在二元中,所有经历,所有的获得,都有付出。不是有句话吗:天上不掉馅饼,或者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对吧。

其实这个是人的这种思维体系造成的,所以今天再次强调这个东西,大家要随时警觉这种思维模式。

当然,还有另一种误区:我上两节分享说过,就是有人也读到,《奇迹课程》说了,我们要配得幸福,我配得的,然后他马上把这个配得感,在二元里面把它形式化。

这个「配」,不是有相的「配」,不是比较的「配」,不是跟宇宙下一个具体的订单。

这个「配」,是你配当圣子的「配」。这个「配」是灵性的一切,你都配无条件全部分享的「配」,是这个「配」。

所以因此化解的第一步就是认清,是你做的决定,所以你要另做选择。 主动的,积极主动的选择。

《奇迹课程》极少对我们做要求,基本上救恩大业,这条路上,99%的活,都是圣灵在干,你啥啥都不用操心,时间空间啥都不用管。

但有一个东西,你要管。 这一个东西,就是你唯一的自由权,也是圣灵和小我,都动不了你一根毫毛的,只有你能操作的,你紧紧拿在手上的,那张王牌就是——你主动选什么。

没有一个选择,你不是主动。就是圣灵跟小我,你不可能被动选择,你都是主动选。

大家注意听,这个逻辑啊:既然小我,不能让你主动去选它,圣灵也不能让你主动去选。

那么你选圣灵和小我,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主动选择了其中一方,明白嘛。这个逻辑,一定要体会。

所以不管你在圣灵模式或小我模式,同学们,你要负全责。 你在小我模式,你不能怨小我,因为你主动选择。

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圣灵的选项给你,你只是不愿意选,明白了吗?

这一点是必须认清的,而且课程把它叫做安度 undo(化解)的第一步,所以同学们,先不着急跳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先做第一步,没有第一步,哪来第二步,你要主动选。 所以为什么,以前讲这个真宽恕的时候,真宽恕的第一步记得吗?

Disown,第一步就是你得 disown 小我,你得不认小我,给你出的主意,不认小我的思维模式,你得不认它,或者不选它。

你的立场必须非常坚定,内心也一清二楚,化解的过程虽然不是出自于你,却是上主在你内进行的大事。

也就是说,这个惊天动地的大计划虽然不是出自于你的,但它是在你内发生的。

《奇迹课程》的确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是在外面发生,这个计划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在你内就发生了。

有一种觉醒,按照《奇迹课程》的角色和圣子分离的这种理论,完全可能出现一种觉醒情况就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个觉醒的人诞生,但心灵觉醒了。

完全可能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已经觉醒了,但他扮演的角色还在说角色的话。但这没关系,剧本中我们总会用这个角色示现。

就像《告别娑婆》说到,每一个人在他的轮回中,一定有一世会出现一个完全觉醒的人就在他身边。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不能着这个相,因为没有必要。 你期待稣稣来你家,跟你期待一个偶像登门拜访没有区别。只是说明你依然把角色当真。

如果还在期待救世主来临,那就只好继续等下去。你就是你的救世主,你还在找救世主? 所以大家不能着这个相。

请记住,化解完全是 内化的过程。 这个奇点从意识层面上讲,它其实是入迷的点。

所有的迷都有一个入点,这个点你没有选对,掉进去了就在奇点内,这个奇点就能产生一个时间、空间。

在时间空间中,你就仿佛会有自己的人生或说一个梦境。你找到这个奇点,忆起这个奇点,你就可以选择。

奇点是什么点?就是觉醒点。 觉醒点是什么点?就是入迷点。

以前讲八字箴言的时候说过,二元内的周期就是——玩、迷、觉、醒。 玩法 就是 醒法, 迷法 就是 觉法。

八字箴言

在、安,的背景下有 可, 可 承载 玩、迷、觉、醒, 法 贯穿 玩、迷、觉、醒。

这个图是这样的,它从一个状态进入到下个状态,它有个奇点。 从玩到迷有个奇点。在玩的时候没有迷,就是醒着的。

玩和醒是一个级别,两者只有一个区别,就是方向不同。

我再说一遍: “玩”这个意识状态和“醒”这个意识状态,在同一个层次上;“迷”这个意识状态和“觉”这个意识状态,在同一个层次上。

八字箴言没有正式讲,在过去的录音里,多多少少已经涵盖很多内容进去了,但不影响大家现在听这个点。

我们不用太复杂,把意识分开太多层次。我给大家分两个层次讲,就比较概括和浓缩,能表达这个意识层次了。

好比有一个状态:你在玩(八字箴言图中玩的状态),此时你在玩什么自己是知道的,你没有陷进去。这个时候玩你是醒着的(醒着玩)。

醒着的时候,是可以玩的,有觉知的玩。但玩和醒有个区别,醒你是往上走(图中可的方向),玩是往下走(图中迷的方向)。

玩的下个阶段是迷,玩久必迷。所以,玩没有办法直接到醒,只有从玩到迷。 迷的解药是什么? 迷的解药是——觉。

觉就是一个意识活动方向,和迷相反。 在人间,迷就是选择小我。

选择小我时,你的意识就是往迷的方向走; 选择圣灵时,你的意识就是往觉的方向走。

我们在角色的这个层次时,唯一的选择权在迷和觉两者之间,那这个选择是什么呢?

八字箴言中有一个字——就是讲这个选择的。 安、在、可、玩、迷、觉、醒, 还有一个字——就是“法”!

法在形上之境(在安、在、可)的状态中不需要。在一元之境它只有安、在、可,没有法,不需要法的。

一旦进入了玩、迷、觉、醒这个循环,就有法的存在。 法,贯穿四个心灵状态。 玩有玩法,迷有迷法; 觉有觉法,醒有醒法。

玩、迷、觉、醒分成两个层次,就是上面讲的玩和觉是一个层次。玩法和醒法是成对,但方向相反。

有同学说有意识就有法,是对的。 (意识心状态中说法) 安、在、可是非意识状态,是纯觉知状态,玩、迷、觉、醒是意识心。

那么迷和觉有法,迷法既觉法,觉法既迷法,只是方向相反。

奇迹课程里说,什么是圣灵? 二元中圣灵就是小我的相反。 二元中小我怎么让你迷,圣灵就怎么让你觉。

所以,当我们还和角色等同时,作为角色的这个选择权,主要是选择 圣灵思维还是 小我思维。也就是,你是选择迷还是选择觉?

当你一旦进入到“醒”的境地时,还是这个选择权,但这个时候,就不是选择思维方式了,而是已经超越思维了。

在那个状态中,你选择的是继续玩的愿心,还是选择回家的愿心?但也是选。

如果你选择回家,就走“醒”法,就会出现最后一步,也是奇迹课程说的那小小的缝隙被上主填平。这里我们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就行了。

不在那个意识状态,跟你没有关系。是在那个地方选。

安、在、可、玩、迷、觉、醒、法这八个字,法字贯穿四个字,分作上下两部分,形上部分和形下部分。

今天这里不展开。 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把思维带到奇点,回到那一点上,那个点是什么点呢? 在那个点上,你犯了错或者是你迷了。

从八字箴言理解的话,《奇迹课程》是修正我们的思维的。不断修正我们的思维。

回到那个奇点,就是我们迷的那个点,我们每天都在回,它也叫忆起点,就是我们每天从床上睁开眼睛的一刹那。

那一刹那,你忆起了你在睡觉。那个刹那之前,你不知道你在睡觉。那个刹那,你忆起了你在睡觉、你在做梦,那个点就是梦的奇点。

奇点前是你在做梦,而奇点后,你就到了另一个意识状况。 奇点是意识状况切换另一个意识状况的那个点,它是承上启下的。

在那个点你能做决定。 八字箴言里,玩和迷之间有个奇点。觉和醒之间有一个点。八字箴言图可以稍微改进一下的。

从玩到迷的那个点,从觉到醒的那个点是同一个点,但有方向性。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一样,它有四个方向。

所以,我们现在训练我们的思维,就是回到我们迷的那个点,也是你忆起了那个点。 在忆起那个点,你能干嘛呢? 你就可以在那个点,做另一个选择。

就是奇迹课程说的 choose  again,再次选择。 通过借假修真的「真宽恕」的练习,你已经在操练那个点了。

你的每一次「真宽恕」,你都在操练那个点。 因为你每次批判一个兄弟,你每次当真一个剧本,你又演了一遍「玩、迷、觉、醒」!

你又是玩着玩着玩着的……(迷了) 有同学问:这个点怎么识别?这个点你识别不出来。

你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这个状态中;你要么就是玩,要么就是迷,要么就是觉,要么就是醒,你不会在这个点上。

这个点你呆不住,这个点叫选择点。这个点你只能轻轻碰一下就出来了,它是个过渡点。

你每一次当真一个事情,说明「你迷了,听了小我的」。 你反应过来「哎呀,我都知道正知正见了,我怎么又当真了?我怎么选择小我了?」

然后你出来,是不是练习了一次这个点? 一进一出,这一迷一出叫做:交流电。

就是我说的那个台湾的马迪兄悟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真理,这个叫交流电。交流电比直流电的威力大,传播的远。

这个修行就是交流电,交流电就是不断入迷,不断出,不断入,不断出。

所以后来有同学跟我说:小飞虫,你教我一个方法,让我如何不产生情绪,请你教我一个方法,让我如何可以不再选择小我。

幸好没有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学会一招,从此没有情绪,从此不再选择小我,那你完蛋了,你跟回家救赎无缘了,你没缘了,你产生不了交流电了。

因为你少了宽恕的机会。 你变成枯木死灰了,你真的变成顽空了,不可能了。

所以千万不要找这样的法门。 你修奇迹要怎么修呢? 要做真实的你。敞开的犯错,敞开的产生情绪,敞开的走错路,然后要毫不遮掩地、毫不保护地修正它。

如果再说一句话,让大家可以更形象地知道:你今生要操练的是那个——奇点的把握点。

你每一次迷和每一次觉,每一次产生情绪和每一次情绪的消融, 每一次选择小我和每一次切换选圣灵,你都在跟着圣灵一起操练那个奇点的进进出出,你都在产生交流电。

而无数次这样的练习,终于有一天,时机准备好了,圣灵就会带你去做那一个真的练习。

那个真的练习在哪里做呢? 我再说一遍,就是你在「迷和觉」之间做这个切换练习无数次,等你驾轻就熟,很快能认出迷和觉的区别后,圣灵就会把「迷和觉」升级 到「玩和醒」这个层次让你选。

那个就是来真格的了,那个选对了,你就 Game over 了,选对就回家了,你就真的 out了!

但那个点之前不着急,你先在「迷和觉」这个层次上选。 「玩和醒」(那个点)的地方没有来来回回,那个就是《奇迹课程》说的「终极完美宽恕」。

那个地方就是回到入幻的奇点,回到无明一念的那个地方去了,那个就准备好了。

我当时在学「八字箴言」的时候,圣灵带我在这四个点上来回走了好多圈,一遍一遍的走,一圈一圈地走,直到我终于看清它是四个意识状态。

每一个状态我问圣灵我该怎么理解? 圣灵说「我没有理解」。他只是告诉我,他只是牵着我的手,入水出水,入水出水,就那么走,让我自己去选词。

所以这个词是我自己选的。 我问圣灵这个状态叫什么呢?给这个词很难,我本来不想给词,但你得给他个词,要把体验变成识,把感受识化,我想起这个状态叫「玩」。

祂说:You name it,你说。祂很有趣,都是说「你说」。 我问圣灵我该怎么称呼你。 祂说:你说,我没有名字!

你说,你爱叫我菩萨,爱叫我圣灵,爱叫我上主,爱叫我老爸,随便,你说。

那个地方是没有名相的,都是你去安一个词,所以我现在跟大家讲的这四个意识状态是我安的名相,也许跟你理解的不同,也无所谓,只是我是这么称呼它的。

这个就是玩,玩了就会迷,迷了中途可以觉,但迷和觉会来来回回。当你再回到玩的那个点,你就可以选择 「醒或玩」,你看着办。

就是这样。 不要去比宽恕的大小。(不着宽恕相) 每个人都有你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你内在的圣灵带着你去穿越这个奇点。

你的宽恕可以小到什么程度? 小到比如:你的桌子上有个好吃的东西,你还来不及吃,就被那个人一口先吃了!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因为你觉得:哎,他怎么不等我,就把它吃了! 这一个想法也是小我。你从这一个想法跳出来,又回到圣灵目光上去,那就是你又经过了一个迷到觉的那个点。

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有一种迷叫做:你以为你在修。 奇迹圈有奇迹圈的游戏,大家也在模拟圣灵,模拟小我,模拟天国,佛法圈有佛法圈的游戏,在模拟次第。

现在明白了,游戏就是这么玩的。当然这些话也就是咱们在这说一说了,其实我没有贬低任何的意思。

我只是告诉大家,这个小我他想玩自己太容易了。 啥游戏他不能玩啊,你给他个题材,他就能拍个电影,随便玩,但这个玩没有用啊!

所以同学们,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家去体会,我前面讲的故事你不同意,但这句话你听懂了就够用了,大家注意听: 一切可以用来比较的都是游戏!

耶稣为什么不讲真实,要打比喻? 一句话,慈悲啊! 你一旦明白了他们在讲什么,又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讲,你只有一个答案:慈悲,只是慈悲!

这个点上我就能感觉到我的慈悲心不如佛陀和耶稣,他们的慈悲心之大,大到了他明明是个博士后,但一个幼儿园的来问问题他也给了个答案,小学的问题他也给了个答案,高中的问题也给了个答案。

大家看到他的耐心、他的慈悲吗? 但是他最后必须加一句:我什么都没说,你听到什么是你听到。

所以所有的佛法必须在开头加个词,加个什么词记得吧?佛经绝对不能开篇说「佛说」,佛没说,谁敢说一句佛经的话是「佛说」就是在「谤佛」。

佛经是怎么说的? 佛经是「如是我闻」! 是「我听到的」,什么人听到什么话。

《奇迹课程》没这么说,是你看到的,我们俩没有在看一本书,你不能说耶稣那么说了,只是你看到。

包括我现在分享《奇迹课程》,也只能说是分享,永远只能是分享。

《奇迹课程》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翻译就是必须改变形式,同时尽量保持内涵。

如果你没听到一个比喻的内涵,听了个形式就断章取义,那不管什么偶像都会破灭。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玻璃还脆,这个东西叫做偶像。越是偶像,越是容不下一粒沙子。

就象那个道友说的:如果不是因为你说要喂养你的圣婴(懵逼宝宝),我差点误以为你就是开悟的,我可以跟随了,幸好你这句话暴露了你的真实情况!

J兄说,如果你要找刺太好找了,任何一个比喻你都能找出刺,看你怎么理解。

《奇迹课程》也说:再好的知见小我也都可以曲解,因为知见本身就是想怎么解释都可以。

在这个点上我才真的明白,当年为什么所有的佛经都要先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等于说:你接下来要读到的不是佛的话,是我听到。

你接下来要读到的不是圣灵的话,是翻译。 你只为你听到的负责,你不为别人说了什么负责,你永远不可能替别人说了什么负责,你只为你听到什么负责。

说这么多只是告诉大家,真的有这个奇点,真的有这么一个点我们可以choose again(重新选择)。

但是你现在要练,在人间就要练这个点,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你得赶快去练这个点了,这是你的任务,没人能帮你完成。

作为今生圣灵给你安排的这个角色,你绝对不会缺乏「迷」的点。 根据完美宿命论和完美出轨论,你今生所选择的这个角色绝对不会缺乏宽恕机会,绝对不会缺乏迷的点。

当然我们本身就在一个大迷中,这个大迷是「从玩到迷」那个点产生的。 这个人生大迷不在这修正,这个迷是由你的玩家负责,是你在上一个意识状态中和你的高我一起修正。

你不用操心这个大迷。如果你把精力都放在如何觉醒上,就相当于小学生去学大学知识,跳级了,白学了。

你负责操作的是: 在人间这个平台上,在你现有的这些特殊关系中,在你每次被小我拉走产生情绪、产生攻击念头时,迷了;

在这个层次中,选择慧见、选择圣灵目光、选择完美目光!这个是你要练的。

你会问:这跟觉醒有什么关系?有关系! 因为你在操练,一直在操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就像你高考前要做很多题目,不是直接上考场。 你要掌握心灵的这种感觉,真的有这个感觉,这种拉拉扯扯的感觉(时间有限,语言也有限,没有办法给大家展开)。

心灵真的有前面说的「玩、迷、觉、醒」四种状态的来来回回,这条路、这个东西真的存在的,这个奇点是存在的。

我们现在正在一个奇点之下,我们现在的这个意识状态,不是真实的意识状态(即使你以为你现在是醒的),你现在就在这个奇点之下。

但是在奇点之下,你没看到奇点的时候,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常态。

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做梦的那个奇点之下展开的; 但是梦中的你看不到这个奇点,你会认为那个就是你的现实;直到你再次到那个奇点,才知道那都是奇点下产生的时空。

我们此刻正在一个奇点之下,前面说的那个Déjà vu(似曾相识)现象就是你在一瞬间跳到奇点那个地方; Déjà vu(似曾相识)发生的那一瞬间,你突然发现你没有在经历这一切,你在重温这一切,那一个点就是个奇点,但没突破过去。

如果有什么方法能够不断制造Déjà vu(似曾相识),不断练习那个点,这样的练习应该比真宽恕更快,但是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这样练习方法,这个Déjà vu(似曾相识)现象本身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我们在人间是可以练,我们能操作的这个点。 把你正在全神贯注听录音而且能够听得懂的——这个意识状态当做「觉」。

把录音结束后,下一个升起情绪的那个地方叫做「迷」。 这两个状态之间是不是有个奇点,有一个当真点,你在这个点来回穿越,就在为最终突破上一层的那个奇点做准备。

——我把这叫做「有效实修」。 什么叫实修? 我们通常认为:什么都不做就没有实修,很努力的做就是实修;做别人做不到的就是实修,做一些不费力的就不是实修,不是那么回事。

你必须明白什么有效果,什么没效果,把你修行的作用点用对就可以了(「悟后起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你的这个人生角色中(包括给你安排的家庭背景、人物关系、时代背景、过得去的坎、过不去的坎),你小我的按钮一定会把你带到那个「迷」的点。

要靠你的选择 再出来,这个就是 真宽恕。 我必已做了错误的决定,因为我没有活在平安中。既然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我也能做出另一种选择。

我愿意做出另一种决定,因为我要活在平安中。我无需感到内疚,因为只要我给圣灵机会,祂就会化解那错误决定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奇迹”就是引导我们的思维回到那个“奇点”,在“奇点”上可以再犯错,回到犯错误的那个起点上。

这个“奇点”真的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很奇怪的一个点进去以后,再回到那个起点。

奇迹就是帮你准备好回到那个“奇点”(起点)上,再次做选择的这个具体的练习。 “奇点”其实就是起点了,但它同时也是终点,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当你的喜悦不是圆满的时候,就是真宽恕的时候了,因为当你的喜悦不是圆满的时候,一定给上主的造化扣押了爱。那个就是练的时候了。

其实给上主的任何一个造化扣押了爱,一定是定罪了。你眼中的任何一个人爱不起来,一定是定罪了。

这个东西去找一定是有,一定是多多少少定了某一种批判在里面。 因为一切注定,所以才有选择权,选择什么呢?选择如何看这一切。

你可以选择看一切不注定,一切不是完美的注定,一切是靠努力的,一切是随机的,一切是充满了不确定的; 或者你选择一切事已经是完美注定的。

这就是选择,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我怎么看到一切都是完美的? 这句话其实是没有答案。

但非要一个答案的话,会有个相反的答案,就是当看到任何事物不完美的那个理由是假的时候,就在逼近完美目光。 这个时候够明确了吧。

所以先不着急说教一个方法看到一切都是完美的,那不可能。 因为眼中只要还在相信那些不完美的理由,怎么可能看到完美。

完美跟不完美不会同时出现,这个与无辜和罪不会同时出现是一样的。 所以同样的,你可以问,怎么看到一切是无辜的,那么得先看到罪咎是虚假的,才可能下一步看到一切是无辜的。

这个要求是合理的。 顽空其实是比较广义的,主要是指修行的一个方向。 就是一种认为我们的觉受、觉知、我们的创造、欲望是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原因。

所以如果把这个觉灭了,把欲望灭了,把念头消灭了,把小我干掉了,就可以没有烦恼了,但代价是失去了创造性。

心灵要忆起天国:不仅是忆起天国的平安,还要忆起天国的创造的喜悦。 所以顽空缺乏的是喜悦,因为顽空认为喜悦是有问题的;修顽空的人是不喜欢喜悦的,因为认为喜悦这个东西会给带来烦恼。

而《奇迹课程》告诉我们上主是有圣念的。 其实严格说所有的问题《奇迹课程》正文里面都有答案。

但不一定是按照你问的那个形式,如果读懂的话,所有疑问《奇迹课程-正文》都有答案。

我每次有困惑的时候看《奇迹课程-正文》都能看到需要看到的。这个是很有趣的。

“Déjà Vu”现象就是浪子已经回到家的证明么? 是一种重温的证明。因为在那个状态中真的感觉自己没有在经历,在重温。

正在发生的事,也是重温,下一秒也是重温。 我有一次“Déjà Vu”坚持了三秒。第一秒发现之前的一切是重温,然后第一秒是重温,到了第二秒也是重温,时间咔哒到了第三秒,还是重温; 直到把我吓得从“Déjà Vu”里面弹出来了,又回到了个体意识中才变得不是。

“不管结果如何”,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判断了。

接下来说,虽然想要的一切圣灵没给我,虽然想富裕,但是圣灵让我穷了,虽然想维持这段关系,但是圣灵却让我分手了,我依然决定把这一切结果交托给圣灵。

这是交托吗?这是判断在先,这不是交托。这是什么?这是表忠心,这个不叫交托,这个叫表忠心。

真正的交托是——把你的判断收回去。 什么好的、坏的,谁知道呢? 因为反复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过程,没有结果,哪来的结果呢?

刚才道友说,不管结果是怎样的假设,如果还有结果的话,要么就是判断这个结果,要么就是在期待一个结果,而且还认为结果有好和坏; 那交托了什么?什么都没交托。

你认为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或者结果会是什么? 你这么想的时候,什么都没交托。

谢谢这个问题,我不是回答严厉,这个问题很严谨,这个是大家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一种假交托。

交托不是交托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不管结果怎样,我都怎样。当说不管结果怎样,我都选择相信圣灵的时候,其实是在交托事情。

交托是交托你的判断,交托你的认为,就要把整个小我交出去。 但你在人间操练真宽恕,就是练习为那个点做准备。

因为得找你的两个意识状态,在人间只有两个意识状态: 不是小我状态就是圣灵状态,不是平安就是不平安,不是批判就是不批判,不是有罪就是无辜,就这两个意识状态; 而这两个意识状态的源头不同、版本不同、层次不同,在这两个状态中能够自由切换了就是(奇点)。

“奇点”是无法停止的,它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个临界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82小飞虫奇迹分享精简版——why no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ut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