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老师上课回来后唉声叹气,埋怨学生不会,埋怨学生不听,埋怨学生不懂得变通,刚讲完的题,稍微变换一下颜色,就不会了。
这是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个例。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适应性最快的阶段,现在的孩子聪明又是大家所公认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老师不努力教,如坊间传闻老师要留一手?如果要留一手老师不可能课后生气埋怨啊?显然也不是老师不努力教的问题,那么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努力探寻,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寻找答案,后来发现是讲课时我(老师)的观念似乎出现了问题。
课堂上老师自己讲得太用力,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情绪,学生接受的能力,总是害怕学生听不明白,而尽力地将个没完没了,唾沫星子满天飞,学生听得冗长,慢慢就抓不住重点,就不爱听了。所以上述问题就出现了。
备课时,老师要准备很多知识,要注意到很多细节,给自己的缸里蓄满水,但上课之初时,要做到空空如野,不能一味地将自己准备好的知识倒个没完没了,不要为了完成你讲的任务,而讲课。
课堂教学不仅是老师要完成讲课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带入知识中来。这就需要老师当你站在讲台上那一刻起,不要执着于你已经准备了什么,而是要观察学生能够听懂什么,能够学到什么,随时调整讲课的速度,讲课的重心。
在课堂上讲课不要讲得太满 ,讲得太够,要做到意犹未尽最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如果这样,你不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 、学会的问题,你只是为了满足你自己讲的欲望而已。
作为老师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想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而已,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在学中感受到被关注,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下,由教师的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的状态,再引导学生,让他自己进入悱的状态,此时老师稍微一点拨,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感,体验到“我思,故我在”的感觉。
十几岁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欲望是最强的阶段,可是由于成年人不注重保护学生那思维的小火苗,总是急于求成,总是怕学生说错,而不是耐心地等学生思维的成长,忽视学生的感受,一次次碾压学生的思维与兴趣,逐渐地发展成老师爱讲啥讲啥,学生毫无兴趣,根本就不想探索,最后发展成:老师一味地灌输自己准备好的知识,学生不参与,这样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也很累。
老师要放下讲的执念,不要讲的太满,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展示的舞台,老师要有能够由台前走到幕后的能力,不要一节课都霸占着舞台,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到。
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当老师在课堂上顾及到他的时候,他马上就能够感觉得到,他会马上和你回应,如果你顾及不到他,他也不可能回应你,不是学生笨,也可能是我们传输知识的过程出现了问题。
这就是我最近在教学过程中,由台前逐渐到幕后之后的体会,我发现现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思维在逐渐活跃,课堂上学的氛围在逐渐浓厚。关键是当我的这种观念改变后,课堂上出现了我(老师)在教中体验到了引领的快乐,学生在学中感受到了学有所获的快乐。
这只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当然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好在我尝到了甜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实践,不断地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