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魁大脑思维导图精英班作品集
詹海波 :用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式家庭》

詹海波 :用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式家庭》

作者: 後學詹海波 | 来源:发表于2016-10-11 01:25 被阅读0次
中国式家庭

【导图解说】

写在前面

如今是 “父教” 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越来越多的男人认为:父亲就是负责挣钱、工作。而教育与养育的责任,都在母亲身上。于是大部分的父亲,除了“拥有一个孩子”之外,并没有真正的肩负起父母的使命。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

在中国式的婚姻中: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妻子没有办法在婚姻中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于是将情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看似无微不至,实际过犹不及。导致孩子最终无法独立,缺乏生活能力,母亲又常常被迫为孩子操心。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踵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的矛盾。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归家庭的男人。一个没办法没法回归家庭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妻子本应从丈夫那里抚平的焦虑和填补的空虚,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被迫承担了很多不属于自己的压力:在天然忠诚与抵抗情绪中如反复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孩子成了妈妈的“替代伴侣”,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

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

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父母们会齐心协力的一起来对付孩子的各种问题,从而不用去面对真正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

如今,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现状。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

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造成男人无法回归家庭执行父亲角色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经济压力、家庭结构

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家庭结构、就学压力、生活压力,导致男人不得不承担一大部分经济的来源,很多男人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将大部分的精力重心都放在了工作和事业上。

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传统教育则不同,在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父母关系,第二关系或者第三关系才是夫妻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结构中,上一辈人经常会进入子女的夫妻关系之中,负责或干涉夫妻关系中的事务,甚至连夫妻关系都是由父母来主导的,导致正常的夫妻关系并没有非常的紧密和亲密。

这样的家庭关系继续传承到亲子关系中,母亲由于失去了妻子的位置而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父亲的位置又被挤掉了。

02

传统观念、教育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

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也是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错误教育方式。

03

男人逃避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有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

并且,在中国式的家庭里,每一个如今家庭的父亲也是前一个家庭的孩子。这个男人本身也存在着心理缺失:他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个父亲——因为他的父亲也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在他的教育中缺席。

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既要成为父亲,又不知道该如何成为父亲。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

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的缺席、母亲的焦虑、孩子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某一方的责任。

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孩子的问题,那么折腾来折腾去,只会得到一个心灵更加扭曲的孩子;如果你认为是男人的问题,只能造成社会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导图解说

朋友推荐我看了这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所以画了这张图与大家分享:

一、中国式家庭:二级分支——父亲、母亲、孩子  这个分支主要介绍当今家庭成员的现状;

二、父:二级分支——缺失、家庭、误区、加强  这个分支主要介绍父亲这个角色的现状以及改变方法;

三、根源:二级分支——压力、逃避、结构、观念  这个分支主要介绍造成当今社会的家庭众多教育问题的原因;

四、孩:二级分支——错误、现象  这个分支主要列述了孩子失控的原因和后果;

五、母:二级分支——特点、母爱、促进  这个分支主要介绍母亲这个角色的现状以及改变方法; 

六、出路:二级分支——责任、成长  这个分支主要总结了改善家庭教育格局的部分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詹海波 :用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式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wvyttx.html